8月20日,秋阳正好,宣汉县马渡关镇的稻田里翻涌着金色的稻浪,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就在这农忙时节,石林社区的会议室里却聚集了70余名特殊的“学生”—他们中既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有年过花甲的老人,脸上都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一场专为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量身定制的实用技术培训,正在这里温情开讲。
“这次培训,既是给困难残疾人‘搭梯子’,也是为重度残疾人家庭‘卸担子’”;县残联工作人员的一番话,道出了活动的初衷。为了让帮扶更精准、更贴心,此次培训打破了传统的参训对象限制,不仅困难残疾人可以参加,重度残疾人的家庭成员也能走进课堂。“重度残疾人行动不便,很难参与生产劳动,但他们的家人掌握了新技能,就能把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种得更好,整个家庭的生活都能改善。”工作人员的解释,让在场的学员们频频点头。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正是马渡关镇联合县残联推进乡村振兴、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讲到收割前咋测水分、咋晾晒,我赶紧记了笔记,这月底收谷子就能用上,能少损失不少粮食;说到来年选种,我也特意记了,咱社区的土壤就适合种这类抗病性强的品种!”65岁的刘婆婆坐在第一排,眯着眼睛认真看着投影幕上的PPT,手里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刘婆婆的丈夫因重度残疾常年卧床,家里的几亩水稻全靠她打理。“月底就要收割了,现在学正好用得上!老师讲得通俗,我这老婆子也能听懂、能学会。”刘婆婆的话里满是感激。当天的课程紧扣农时,聚焦水稻种植技术,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高效收割,每一个知识点都结合着马渡关镇的土壤气候和种植习惯,听得学员们频频举手提问,课堂气氛格外热烈。
据了解,此次培训将持续五天,课程内容不仅有水稻种植,还涵盖了蔬菜栽培、家禽养殖等多项实用技能,既有理论讲解,更有实操指导。“我们就是要让大家带着问题来,揣着办法走,确保每个人都能学会、能掌握、能运用。”马渡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培训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下一步,马渡关镇将持续跟进学员们的需求,根据大家掌握的技能、家庭条件和发展意愿,提供“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比如有的家庭适合搞大棚蔬菜,有的适合养生态鸡,我们会帮他们对接资源、争取政策,筛选出投入小、易操作、见效快的项目,让技能真正转化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让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窗外稻浪声声,室内暖意融融。这场特殊的培训课,不仅播撒下技能的种子,更传递着守望相助的温情。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这些困难残疾人家庭正带着学到的本领,向着幸福生活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