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生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仙桥社区为试点,创新探索“积分”管理模式,通过“小积分”激发群众参与“大热情”,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实践。
一、制度筑基,构建“积分”治理新体系
1.党建引领定规则,夯实治理基础。仙桥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牵头制定《居民积分管理办法》,将居规民约细化为“正向加分负面扣分”清单,涵盖环境整治、文明新风、矛盾调解等6大类32项指标,形成“群众提、代表议、支部审”的规则制定机制。通过居民代表大会、院坝会等形式,动态优化积分细则,确保制度接地气、易操作,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多元参与建平台,整合治理资源。创新搭建“积分共享”平台,整合社区资源打造共享工具屋、共享健身房、共享KTV等16个共享服务场所。居民通过参与社区事务累计积分,凭积分兑换物品或共享服务,实现“服务换积分、积分促共享”的良性循环。目前,社区爱心超市累计兑换积分5.3万分,惠及居民1100余人次,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了社区资源的利用效率。
3.数字赋能提质效,优化治理模式。建立“线上线下”双轨积分台账,线上依托微信群、小程序实时公示积分动态,线下设置“善行义举榜”表彰先进典型。引入智能设备管理共享空间,居民通过扫码预约、积分核销即可使用共享设施,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便利“双提升”。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使基层治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二、实践赋能,激发群众自治内生动力
1.从“旁观者”到“主人翁”,激发参与热情。通过积分激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显著增强。2024年,社区累计开展环境整治、助老帮扶等志愿活动51次,参与居民超2200人次;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8%,不文明现象同比下降70%。仙桥社区居民廖夏林表示:“积分不仅兑换了实惠,更让大伙儿有了归属感。”积分制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2.从“单一管”到“多元治”,凝聚治理合力。社区整合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资源,构建“三多三共三服务”治理体系:一是多方参与,发动乡贤、党员、志愿者等组建“治理联盟”,形成治理合力;二是多网融合,将积分管理嵌入党建网格、平安网格、服务网格,实现治理全覆盖;三是多措并举,通过积分奖励、共享服务、典型选树凝聚共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3.从“硬约束”到“软引导”,提升治理温度。设立“老支书调解室”“共享议事厅”,推行“居民提事、网格议事、支部定事、民主评事”四步工作法。2024年通过议事机制解决共享客房运营、充电桩规划等民生问题12件,居民满意率达100%。积分制不仅是一种治理工具,更是一种“软引导”,让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成效。
三、成效凸显,绘就共建共治共享新图景
1.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社区氛围更加和谐。社区涌现出“环保先锋家庭”“最美志愿者”等典型50余个,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5%,邻里互助成为常态。孤寡老人、困难群众通过积分结对帮扶机制得到精准关爱,社区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2.治理成本显著降低,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共享服务场所年均节省公共开支15万元,积分管理带动群众自发参与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社区治理人力成本下降40%。通过积分制,社区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治理成本降低的双赢局面。
3.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更有动力。积分管理吸引3名乡贤返乡投资民宿、生态农业项目,带动就业60人;社区依托共享客房、特色产业探索“农旅融合”路径,2024年集体经济增收45万元。积分制不仅激发了社区治理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下一步,天生镇将继续深化创新,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活力与智慧,开发全域积分管理数字化平台,打通镇村数据壁垒;推广“积分产业”“积分信用”等新模式,打造基层治理“天生样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推动基层治理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