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巴魂”茁壮,让活力细胞瓜瓞绵绵。聚焦青少年群体组织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建成校园禁毒微基地128余处;强化“大手拉小手”,聘请关工委“五老”法治宣讲团为“禁毒义务宣传队”。组织全县学校积极参与“青骄第二课堂”数字化教育,课时完成率均为100%,位列全市第一。选派禁毒骨干做客《家教在线》栏目,注重禁毒意识根植于巴人家规族训,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多途径宣传青少年毒品预防知识,确保“护苗”有效、入脑入心。
二是“巴拳”出击,让顽固毒菌无处遁形。“以文化人”,依托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将禁毒工作与薅草锣鼓、余门拳等独具风情的土家民俗深度融合,将禁毒宣传语编入传统歌舞、禁毒知识融入唱词,在潜移默化中做好禁毒意识的植入、融入、深入。“以打救人”如迅雷,组建“1+4+N”专班,“重拳打击”减存量。
三是“巴剑”高悬,让生活环境海清河晏。建成百节溪禁毒主题公园并常态开展“健康公园行”,城区、园区、景区、乡镇场镇等重点区域均设置禁毒宣传栏,实现群众与禁毒宣传“零距离”。强化科技赋能,将VR、AR、AI技术融入禁毒教育基地,建成集声、光、电、人工智能于一体线上线下“双结合”的现代化禁毒教育基地。盯住行业、场所,做到联勤联巡,杜绝“跑冒滴漏”,拧紧监管“总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