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来源:县水务局
发布日期:2023-12-29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和治水兴水重要论述精神,根据省、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要求,结合宣汉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县政府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在总结全县“十三五”水利发展成就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系统分析我县水利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十四五”期间宣汉水利发展的基础指南。

 第一章  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三五”以来,宣汉县紧紧围绕“全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抢抓机遇谋项目、大兴水利惠民生,全县水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制定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建立用水总量指标、用水效率指标、水功能区纳污指标等三大控制性指标体系,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宣汉县2020年与2025年用水控制总量分别为2.2425亿立方米与2.53亿立方米。全面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实行取水工程核查登记制度。2020年宣汉县总用水量2.15亿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降低到62.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8.86立方米,分别较2015年降低26.07%、74%,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6。

二、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稳步补齐

“十三五”期间,落实水利投资19.8亿元,年均投资3.96亿元,是“十二五”年均投资的2.1倍。截至“十三五”期末,土溪口水库、白岩滩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新建中型肖家沟水库已纳入全国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新建大中型水库项目名单。水利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含管网延伸工程)1924处,分散供水工程438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解决和改善40余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其中脱贫人口15.98万。重点实施了明月水库灌区烟水工程、忠心水库中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等灌溉项目。整治山坪塘175口、新建(整治)渠道98.62公里,全县水源保障能力实现了历史性提升。

三、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县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各个环节。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综合治理34.6公里,其中建设生态堤防9.8公里。突出抓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及河湖乱象整治,水环境质量和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打造“水美新村”18个。全面完成11座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问题整改,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治工作,清理水电站2座。完成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24平方公里,其中普光镇大田沟小流域被四川省水利厅批准为“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四、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全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确权登记并颁证。取缔非法采砂31家、拆除关闭到期36家、有偿回购21家,全县河道砂石开采权公开拍卖,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全封闭标准化砂石加工场地和智能化监控系统。农业水价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累计完成改革面积5.9万亩。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办事流程,进一步压缩审批办理时限,办理时限控制在7个工作日内。

五、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进步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防范化解重大水旱灾害风险。除险加固58座小(2)型病险水库,新建堤防11.7公里;同时,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水情雨情监测系统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山洪灾害监测站点、滑坡泥石流预警点等防洪减灾体系,大力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治水管水能力持续提升

充分利用每年“水法宣传周”等活动,大力开展水法规和水环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河长制工作决策部署,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工作机制,制定“一河一策、一库一策”,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宣汉县与万源市、城口县、开州区分别建立了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跨省、县巡河。签订了《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作框架协议》,深化信息资源共享、案件办理协作、生态修复协同、业务交流协作、宣传协作五项机制。

 

第二章  面临形势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做出了一系列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尤其是水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这对水利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水安全保障工作面临良好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要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为新时代水利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国家水网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排,解决防汛薄弱环节,为加强水利建设带来新机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水务等大有可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凸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对水生态的需求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水利工作,为治水兴川指明了前进方向;市委“157”总体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承载力;全社会对水安全高度关注,大兴水利的热情高涨,为进一步做好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良好氛围。

二、重大战略决策对水安全保障提出新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水安全保障向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全方面提升;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要求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推进水利大提升行动,构建节约高效、承载有力的水安全体系;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四川 f 宜居乡村”,要求进一步增强上游意识,夯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确保清水出川;进入新时代,全社会的水利需求也逐步从过去主要集中在防洪、饮水、灌溉向防洪抗旱保平安、稳定充足水资源、优美健康水生态、优质宜居水环境、先进丰富水文化等更高层面需求转变。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十三五”期间,全县水利发展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面对当前新形势,我县仍然存在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稳定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水利改革深层次问题尚未破解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扭转滞后局面,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

全年降水量集中在5—10月,径流量在全年径流量中占比较高,且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人口耕地集中与水资源分布不匹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日益增大的需求和水资源自然禀赋的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全县1490个灌区还有1185公里干支渠还未配套,防渗率较低,水损较大,农田灌溉保证率较低。

二、水利工程仍有短板

宣汉县已建成水库139座,尚未建成骨干水源工程和防洪控制性工程,现有江口水库1座(大型水库),但其主要任务是发电,防洪作用有限;中型水库1座;小(1)型水库8座,小(1)型水库中只有3座水库库容超过200万立方米,其余5座总库容均在200万立方米以下;小(2)型水库129座,库容在10—20万立方米的105座,20—50万立方米的20座,50—98万立方米的4座,70%以上调节性能较差,防洪压力大。

三、水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宣汉县是长江上游渠江、嘉陵江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渠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受大巴山暴雨区和巫山暴雨区交替影响,区内山体松散,滑坡、泥石流、洪灾等灾害频繁,造成宣汉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治理任务艰巨。

四、涉水机制有待完善

宣汉县虽然完成了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任务,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和改革的任务仍尤为艰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严重阻碍工程效益。

 

第三章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引,紧紧围绕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市委“157”总体部署,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的内在要求贯穿于治水事业的全过程。抓好以支撑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项目工程,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民生改善工程,以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的管理工程,以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的节水工程;构建防洪保安、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农田灌溉、水环境保护、水利管理、涉水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管理六大体系,着力解决防洪、除涝、供水、生态环境等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得益受惠,使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节水优先,高效利用

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二、补齐短板,提质升级

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四川 f 宜居乡村”对水利的需求,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水生态属性,优化水资源调度,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人水和谐,系统治理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均衡。

四、依法治水,强化监管

加强水法治建设,严格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对河湖水域岸线、水土资源、水工程、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监管,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转变。

五、两手发力,创新引领

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水利现代化发展活力,加快构建现代水利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

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进涉水领域改革,全面落实“放管服”要求,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水利服务民生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成效明显提高,实现农村供水城镇化,县城区和重要乡镇防洪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8亩,城乡人均供水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节约用水目标

用水总量控制在2.53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从62.9立方米降低到5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8.86立方米降低到25立方米。

二、供水保障目标

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达到3.262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57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万亩;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率99%以上,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水质合格率达95%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宣汉县城区居民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0.16万千瓦。

三、河湖保护目标

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有效遏制对水资源的污染,全县地表水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5%,逐步退减挤占部分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加强水资源监测、保护与管理,使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34.3平方公里,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巴山大峡谷水利风景区,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等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河长制湖长制深入推进,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县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2%以上。

四、水旱灾害防治目标

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损毁水利工程得到修复,隐患基本消除,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得到治理,治理6条重点山洪沟,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建成城市防洪保安体系。科学制定防洪治导线,建立和完善防汛抗旱体系,基本消除县城区及部分乡镇的内涝问题。

五、现代水利制度目标

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严格取水许可,涉水项目要符合流域规划,进行水资源论证报告审查、办理取水许可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河道和开发建设项目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加大水资源税、河道砂石资源税和水保两费的征收力度。严格计划用水,坚持科学合理下达工矿企业用水计划,认真执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实行计量收费,大力推广节水设施、节水工艺,探索建立水资源税征收累进加价制度,水利工程供水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按照促进节约用水、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降低农民水费支出,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制定出非农业供水价格,稳步推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不断推动用水方式转变,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严格执法管理,按照“无缝隙覆盖、全过程监管、重点单位跟踪督办”的要求,认真开展破坏水资源、取水设施等违法行为专项整治。

六、蜀水文化目标

蜀水文化建设成效明显,水利行业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水情教育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水利职工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

 

专栏1宣汉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十三五

规划

现状

2025

备注

1

江河堤防达标率

%

/

68

80

预期性

2

全县用水总量控制

亿立方米

2.19

2.15

2.53

约束性

 

 

3

万元GDP用水量

立方米

/

62.9

54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

 

28.86

 

25

 

约束性

4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5

0.46

0.50

预期性

 

5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亿立方米

 

3.0

 

2.97

 

3.262

 

预期性

6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1

91

95

预期性

7

水土保持率

%

/

52

62

预期性

 

第四章  加快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  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严格高效的节水配水管理体系

一、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确立“三条红线”控制目标,严格实行“四项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管理。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开展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强化需水管理,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程度,加强水资源安全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二、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

加大农业节水力度,积极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开展集雨补灌、坡耕地整治和保墒固土。规划东乡、蒲江、普光、南坝等乡镇(街道)开展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学校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工业节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水产业,维持合理的用水需求增长,加强生活和服务节水。完善节水支持政策,培育发展节水产业,加强节水监督管理。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扩大社会参与。始终坚持并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将节水贯穿于生活、生产的全过程,加快用水结构调整和用水方式转变,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推进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

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目标考核,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单位,明确规定完成时限和要求,并在年度考核中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术改造,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普及使用生活节水器具。强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节水水利工程建设,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加快建立水权制度体系,稳步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积极推进水权交易。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依法节水管水,严厉打击违规取水等违法行为。加强节水宣传,使节约水、爱护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

四、培养公民节水意识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市场引导作用,促进城市节水工作。发挥水价改革对城市节水的作用,增强节水科技支撑能力,加大节水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并进一步创新方式,加强宣传动员和公众参与,全面培养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第二节  围绕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体系

一、加快骨干工程建设

加快已建、在建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现有工程供水能力。加快开展列入流域及区域规划、符合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且不涉及生态红线等环境因素制约的重点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具备条件的加快建设。实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提高城市供水水源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

按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聚焦民生改善,以县域为单元,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深化工程建设和管护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合理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不断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区工程,提高供水保障率,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第三节  围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构建碧水长流的幸福河湖保护体系

一、强化河长制湖长制

深入实施“一河(湖)一策”,持续推动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督等工作。健全制度机制,加强监督考核。

二、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根据不同河湖生态系统特点,分别确定基本生态流量(水位)和涉水工程不同时段最小下泄生态流量(生态水位控制)要求。加强河湖生态调度,适时适度实施生态补水。按照《达州市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方案》要求,加强生态流量监测,完善保障措施,落实监管责任,有效保障生态流量,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

三、加大河湖管护力度

严格河湖水域空间管控,维护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编制完成江河水域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开展河湖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整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非法捕捞、侵占水域岸线等问题。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加大河湖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保护河湖结构与功能,构建河湖生态廊道。

四、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

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水岸联动,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总量,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不断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

五、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以县域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结合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水美新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以小流域为重点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实施生态修复,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强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坚决防控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第四节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高效科学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

一、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

坚持以防为主,开展江河堤防、水库等工程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库降等报废管理,结合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堤防险工险段整治,消除工程安全隐患。

二、加快控制性水库建设

加快推进渠江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库—土溪口水库(大型)建设工作,确保尽快建成发挥效益;继续开展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库前期论证工作,适时开工建设,进一步提高流域洪水调蓄能力。

三、加强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

加快实施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江河防洪治理,

继续实施一批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优先解决中小河流城镇河段防洪不达标、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等问题。

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按照补齐短板、确有需求、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优化自动监测站网布局,扩大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推动监测预警平台集约化应用,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成效,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五、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治理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防洪规划,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优先实施现状防洪标准与规划防洪标准差距较大的乡镇(街道)场镇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对近年来内涝灾害严重、社会关注度高、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易涝区段进行治理,通过科学布局洪涝滞蓄空间、建设排涝通道、改造排涝泵站等措施,提高城市排涝能力。

六、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设

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县级水工程调度指挥系统,编制流域洪水调度方案,建立流域联合防洪调度机制和主要江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机制,继续推进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建设,落实超标准洪水防洪预案。实施测报系统改造升级,提升水文现代化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

 

第五节  围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水利制度体系

一、完善水利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按照实现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适应县情水情变化,理顺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规章制度,营造良好水法治环境,切实提高依法治水管水能力,继续加强水行政执法监管工作。

二、深化价税改革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推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深化水资源税改革,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水权改革,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原则,争取加大财政对水利投入,争取加大金融对水利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四、深化工程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管护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责任,发挥市场作用,深入推进项目法人责任制改革,创新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探索工程监理制改革,构建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水利建设市场体系。按产权归属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合理选择管护模式,稳步推进管护体制改革,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五、加强水利科技创新

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创新活力。加强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水平。完善水利标准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和区域分布,充分发挥人才效能。加强水利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七、扩大水利开放合作

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实施全行业、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开展水利行业智力引进。

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对标“安全、实用”的水利网信发展总要求,按照“强感知、增智慧”的思路,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构建水利网络安全运营管理体系,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九、强化水安全风险管控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妥善应对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等领域及水库移民稳定风险,建立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 

第六节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繁荣兴盛的蜀水文化体系

一、加强蜀水文化建设

宣汉县“罗家坝遗址”是四川面积最大的先秦巴文化遗址,深入挖掘蜀水文化所孕育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标准,传承、发展、提升蜀水文化。

二、加大蜀水文化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罗家坝遗址”巴人蜀水文化公益宣传活动,建设巴人蜀水文化教育基地,发挥水利工程、水生态文明城市、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传承发展蜀水文化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全媒体宣传手段,传播蜀水文化和水利改革发展成就。

三、培育水利职工文化品格

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新时代水利精神,提升水利职工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建立巴人蜀水文化专家库,培育一批具有人文情怀的巴人蜀水文化工作队伍,促进巴人蜀水文化建设进机关、进学校、入基层。

 

第五章  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  完善江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一、大江大河堤防

在“十四五”期间,规划续建宣汉县城区重点堤防工程,包括:宣汉县城区州河左岸南津桥至州河大桥、州河右岸百节溪至污水处理厂段、州河右岸宣汉县塔子梁至深溪子段防洪工程,新建堤防共5.711公里,建设防洪通道等配套设施。规划新建渠江流域

州河宣汉县洋烈段防洪堤工程4公里,并与市政道路结合新建防洪通道;规划新建后河宣汉县城区龚家明月坝段防洪堤工程2.5公里。

二、防洪控制性枢纽

加快续建土溪口水库,建成后与江口水库联合调度,结合下游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可将宣汉县城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缓解渠江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三、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

宣汉县境内中小河流众多,洪水暴涨暴落,县城和部分集镇、居民点、耕地、基础设施等沿河分布,防洪设施少、标准低,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州河—前河—南坝镇防洪治理工程、州河—中河—黄金镇防洪治理工程、州河—中河—厂溪镇治理工程等13处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四、山洪灾害防治

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大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力度。治理白马镇白马河、芭蕉镇铁溪河等9个乡镇山洪沟。

五、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在“十四五”期间,为确保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为当地提供生产生活水源,继续加大病险水库整治力度,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对忠心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开展大坝内外坡整治、溢洪道整治、放水设施整治、防空设施整治、管理房和防汛抢险道路维修等工作。对观音岩等8座小(1)型水库枢纽进行除险加固。整治四季沟、朵池沟等小(2)型病险水库20座。

六、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加强防汛工作,实现由洪水防御向洪水管理的转变,通过完善的防洪工程措施,逐步建立以洪水风险管理和洪水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防洪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区域汛情特点,主要加强重点城镇的洪灾管理,不断提高洪灾管理水平。健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突出抓好重要堤防、水库、水电站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责任制,建立防汛抗旱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防汛抗旱预案,重点抓好基层单位防汛抗旱预案编制。加强雨情水情旱情监测预报,强化监测分析和评估。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增加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第二节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一、大型水库建设

规划新建的长滩河水库工程枢纽位于宣汉县马渡关镇长滩河上游友谊电站处,是一座以防洪、抗旱、灌溉、供水为主的大(2)型水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6′42″,北纬3133′25″,距达州市主城区约40公里。水库拟建坝址控制集水面积402平方公里,坝址处多年平均来水量2.21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435米,相应库容1.69亿立方米。死水位350米,相应库容426万立方米。工程兴利库容1.65亿立方米,大坝轴线全长350米,坝顶高程437.5米,最大坝高122.5米。工程建成后可有效提升达州城区及周边场镇的供水保障能力,解决邻近河流的水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型水库建设

按照《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等要求,在“十三五”基础上继续推进白岩滩中型水库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建肖家沟中型水库。坝址地处宣汉县南坝镇境内,主要解决南坝镇、塔河镇、下八镇、上峡镇、五宝镇、黄石乡等乡镇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坝址控制流域面积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3400万立方米。工程开发任务是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农业灌溉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1560万立方米。规划新建水库枢纽、输水管道24公里。工程建成后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白岩滩水库和罗江水库(东林)分别规划建设两座抽水蓄能电站。白岩滩水库抽水蓄能电站,电站枢纽建筑物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洞群及开关站等组成,利用已建成的中型白岩滩水库作为下水库,扩建库区周边已成小型水库为上水库,总库容约570万立方米,新建输水系统和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电站及输配电系统。东林抽水蓄能电站,电站枢纽建筑物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发电厂房及开关站等组成,利用罗江水库作为下水库,在东乡街道红界村境内修建上水库,总库容约800万立方米,新建输水系统及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电站和输配电系统。

四、抗旱应急水源建设

“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四个,分别是土溪口水库至肖家沟水库连通工程、谯家山水库至凉水井水库连通工程、明月水库至石河水库连通工程、铁溪河至忠心水库连通工程。均具有应急抗旱能力,其中土溪口水库至肖家沟水库连通工程具有补充饮水水源功能。覆盖受益人口40.19万人,涉及8个供水乡镇,解决农业灌溉面积0.715万亩。

五、其他水源工程建设

根据当地水源条件、地形地质条件,集中用水需求和缺水状况,开展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逐步改善缺水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优化水资源配置。规划新建小(1)型堰沟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总库容220万立方米,设计总供水量204万立方米,设计供水人口5.2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56万亩,建设补水渠1.48公里、输水干管7.26公里及支管0.96公里。规划新建柳池坪小(1)型水库,为普光镇、柳池工业园区发挥囤蓄水的作用。规划新建拐子丘小(1)型水库,作为马渡关场镇及沿途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地。规划新建老君洞小(2)型水库,作为君塘场镇、花仙谷及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地。规划将小(2)型曹家沟、普子坪水库分别扩建成小(1)型水库。规划将马渡关镇小寨村三湾山坪塘、厂溪镇三岔河山坪塘、普光镇观音沟山坪塘、君塘镇汪家沟山坪塘、胡家镇刺沟河山坪塘、南坝镇桃花沟山坪塘扩建为小(2)型水库,建成后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2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0.44万亩,新增蓄引提能力940万立方米。

 

第六章  进一步夯实农村水利基础

 

一、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准市场运营”原则,采取“建大、并中、减小”措施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在距离城镇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通过扩容改造和管网延伸,改善农村供水条件。对部分规模较小、设施简陋的单村供水工程进行配套改造,推进联村并网集中供水。对人口相对分散区域,进行小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对部分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探索通过生态移民等方式,让部分居民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移民建房、集中供水,或对现有蓄水池等小水源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对供水10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划定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完善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检测监测体系,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监管水平。

“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柳池、渡口、毛坝五马、南坝等集中供水工程。新建柳池集中供水工程,该工程位于普光镇,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净水厂、管网、净水构筑物及净化消毒设施设备,设计供水规模为每天30000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可使普光镇、大成镇、胡家镇等3个镇46个村(社区)受益,受益人口约21.5万人,其中新增规模化工程覆盖人口约18.5万人。新建渡口集中供水工程,该工程位于渡口土家族乡,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水厂、管网、净水构筑物及净化消毒设施设备,设计供水规模为每天10000立方米,取水水源为土溪口水库,通过管网延伸,辐射带动樊哙镇、土黄镇、渡口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华景镇、白马镇等6个乡镇32个村(社区)受益,受益人口约11.6万人,其中新增规模化工程覆盖人口约8.8万人。新建毛坝五马集中供水工程,该工程位于毛坝镇,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净水厂、管网、净水构筑物及净化消毒设施设备,设计供水规模为每天1500立方米,供区覆盖毛坝镇7个村(社区),受益人口约1.5万人,其中新增规模化工程覆盖人口约1.1万人。新建南坝集中供水工程,工程位于南坝镇,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迁建净水厂、管网、净水构筑物及净化消毒设施设备,设计供水规模为每天30000立方米,辐射带动南坝、塔河、上峡、五宝、黄石、下八等6个乡镇38个村(社区),受益人口约30万人,其中新增规模化工程覆盖人口约10.8万人。规划建设达州市城区取水点上移(乡村振兴工程)和宣汉县城区取水点上移工程。达州市城区取水点上移工程(乡村振兴工程),新建取水工程及输水管(渠)工程23公里;宣汉县城区取水点上移工程,新建取水工程及双向输水管(渠)道100公里。开江城区饮水工程(宣汉段),在宣汉县前河取水,新建水源及管渠工程,建成后可扩展开江县和宣汉县天生片区区域经济发展。四川达州普光经济开发区工业用水供水工程,规划新建供水厂1座、取水泵房1座、输供水管道42公里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日供工业用水24万立方米。“十四五”期间,通过分散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水源工程、净水构筑物、输配水管网等,解决东乡、普光等37个乡镇(街道)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

二、加快农业灌区配套与改造建设

把节水农业作为一项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来抓,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到2025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575万亩以上。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干、支、斗三级渠道防渗和建筑物配套,大幅度减少输水损失,坚持灌排设施配套,进一步提高渠系水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和微灌,突出抓好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重点地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着力加强农业灌溉计量设施建设,完善灌区计量设施体系,提高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

“十四五”期间,规划对土溪口水库、白岩滩水库、忠心水库3处重点中型灌区和胡家沟水库、团结水库、明月水库、凉水井水库4处一般中型灌区及大寨沟水库等133处小型灌区进行灌区配套与改造建设。

土溪口水库位于渡口土家族乡境内,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及农业灌溉的大(2)型水库,坝址位于州河支流前河上游,于2016年开工建设,建成后总库容达1.6亿立方米。利用土溪口水库水位高、水量大等优势,自流灌溉樊哙镇、土黄镇、华景镇、五宝镇和白马镇等部分耕地,设计灌溉面积3.1万亩,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新建右干渠46.7公里,5条支渠27.3公里,30条斗渠21公里、干渠流量每秒3.2立方米。“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该水库灌区工程。

规划实施白岩滩水库中型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白岩滩水库位于峰城镇、南坪镇交界的乱石滩河,水库总库容655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983万立方米,工程任务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及乡村生活供水。白岩滩中型灌区灌面位于老君乡、黄金镇、普光镇等乡镇,新建干、支渠长度225.13公里,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9.8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1.9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87万亩。续建“十三五”期间规划的右干渠26.03公里,8条支渠77.3公里,干支渠流量每秒9立方米,“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灌区工程设施达到节水灌溉水平。续建忠心水库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右干渠19.42公里,续建与现代化改造支渠43.64公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4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2万亩。规划胡家沟水库灌区、凉水井水库灌区、团结水库灌区、明月水库灌区共4处一般中型灌区续建与配套建设工程。胡家沟等4座小(1)型水库续建配套渠系12公里、整治渠道150公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5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1万亩。在水土条件具备地区,新建133处小型灌区。规划对石河、观音岩、秧田湾、龙洞湾4座小(1)型水库灌区及大寨沟等129座小(2)型水库灌区进行配套改造建设小型灌区,提高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建干渠133条,共153公里;支渠410条,共210公里,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100处。

三、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

一是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工程,新建(整治)渠道、山坪塘、管网等,安装节水器具、管网等;二是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学校创建工程,加强宣传引导,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使用再生水,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及时修缮供水设施等。

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规划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共整治山坪塘500口、新建蓄水池100个,维修山坪塘、渠道500处。

五、应急抗旱小微水利工程

进行应急抗旱小微水利工程建设,新建蓄水池、水窖等526个。

 

 

第七章  大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

坚持自然连通与人工连通相结合,构建合理的江河湖库连通体系,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规划实施土溪口水库至肖家沟水库连通工程、谯家山水库至凉水井水库连通工程,明月水库至石河水库连通工程,铁溪河至忠心水库连通工程。

二、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宜农则农,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乱垦土地、过度放牧。加快水土保持林(草)建设,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保护林草植被,强化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注重封育保护和自然修复,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规划普光镇、胡家镇、毛坝镇、大成镇、老君乡、黄金镇、厂溪镇、新华镇、石铁乡、马渡关镇、红峰镇等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山、水、田、林、路,沟、凼、池、渠、堰综合治理,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3平方公里。

三、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十四五”期间,在河湖库开展打捞水面漂浮物、河道垃圾清理、河道两岸绿化及植被维护工作,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工程区域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加强农村河道堰塘整治

实施塘坝水质治理工程,对全县1500处塘坝实施清淤疏浚、护岸整治、新建堤坝、新建堡坎、加高加固以及必要的连通等措施,保护下游人口与耕地,恢复或扩大过水断面,增加塘坝蓄水能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水系生态。

五、加强水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水利行业工会、农业用水户协会等组织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水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动员全行业职工积极参与水文化建设。努力培养水文化人才,大力开展水利行业以及全社会的水文化教育。加大对水文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文化广场、体育设施等阵地作用,扩大水文化影响。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文化意识。以文化为立足点,探索水理论,认识水贡献,发扬水精神,树立水形象,提高全社会的水意识。

 

第八章  巩固水利扶贫攻坚成果

 

一、坚持资金撬动,补齐“因水不稳”水利短板

深入摸底调查全县用水需求,科学编制各项规划,强化项目储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储备一批、立项一批、建设一批,不断夯实全县水利设施基础。

二、坚持骨干带动,突破“因水不兴”发展瓶颈

加快大中型水库建设,积极开展长滩河、肖家沟、堰沟等水库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土溪口水库和白岩滩水库建设进度。

三、坚持小微推动,加快“因水不活”攻坚步伐

一是实施查漏补短、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二是加快建设产水配套工程,大力实施渠系配套项目;三是全力推进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前期工作,力争早立项、早日动工建设、早日下达资金、早日发挥效益;四是积极向上争取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

 

第九章  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一、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着重改善和增强“三城多极”、一区四园、农业科技园、风景旅游区、新农村示范区等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构建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深入推进水价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加大水利工程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力度,推行两部制水价、分类水价和丰枯季节水价,全面实行用水超定额、超计划者累进加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制定农业水价。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作用,逐步规范和完善有利于节约用水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

三、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

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限制与约束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鼓励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活动。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相结合,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机制。通过完善水资源费征收,水土流失防治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等,探索水生态补偿多元化、长效化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和监督考核体系。

四、加快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加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稳定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落实金融支持相关政策,拓宽水利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PPP模式,改进水利投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鼓励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五、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强化工程质量监督与市场监管,落实工程运行管理主体、责任和维修养护经费。全面深化水利建设“三项制度”,坚持以“质量、安全和效益”为核心,严格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强化工程进度管理,大力推进项目合理工期内完工,促进完工项目及时竣工验收。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着重改善和增强城市组团、农业科技园、工业集中区、风景旅游区、新农村示范片区等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构建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在“十四五”期末完成改革任务,实现小型水利工程“三有五落实”,加快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机制改革,深化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管理模式改革。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度,加强对项目法人条件和要素的管理,建立对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的考核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约束项目法人的行为。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招投标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聘请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联合办公监督,对招投标过程实行全方位监督,确保项目法人和招投标制度得到落实。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综合改革,不断增加监理单位活力。

六、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工作,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规范运行,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率。继续抓好水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将行政审批事项的收费情况进行全面清理,进一步规范收费标准和行为。进一步强化行政审批自查工作,加强对县级审批权限运用的自我检查,坚持四级内审程序,重重把关,防止出现变相审批和越权问题。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规章制度,健全行政审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制定行政审批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强化审批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将行政许可办理情况列入目标考核内容。认真抓好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按照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窗口服务形象,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建立群众满意的规范岗。

 

第十章  全面强化依法治水管水

 

一、全面加强水利法治建设

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健全以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

二、切实加强涉水事务管理

强化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为加强水利建设和涉水事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水利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其他行业规划相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强化河湖管理。完善河道等级划分,创新河湖管护机制,推进河湖划界工作,落实河湖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严格落实“河长制”等管理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岸线补偿制度。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审批,依法查处违法侵占河湖、非法采砂等行为。

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深化水利建设“三项制度”,坚持以“质量、安全和效益”为核心,严格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强化工程进度管理,大力推进项目合理工期内完工,促进完工项目及时竣工验收。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和落实水利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进一步完善水文基础设施、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和旱情监测网站建设,构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提高城乡防汛抗旱能力。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应用,加快推动水利重大问题研究,提高科技兴水能力。加快完善水利信息基础建设,建设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水利信息化资源,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

三、不断推进智慧水务建设

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建智慧水务系统。持续提升水利行业能力,规划建设全县33条县级河流、138座中小型水库枢纽及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宣汉县城区及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智慧管理系统、水源自动监测,财务资产管理、供水计划管理、水资源管理、科技资源管理、水利档案管理等;建设水利数据中心,完善水利信息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应用,加快推动水利重大问题研究,提高科技兴水能力。加快完善水利信息基础建设,建设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忠心水库及全县小型水库办公用房环境,购置办公设施设备。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与水土保持监测,规划新建水土保持监测点6处。

 

第十一章  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规模

规划项目总投资342.063亿元,“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34.248亿元,同时规划一批储备项目。

 

专栏2  宣汉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投资估算表

 

 

序号

 

项目类型

规划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拟投资

(万元)

 

备注

1

防洪减灾工程

111200

90850

十三续建

项目

2

民生水利工程

985730

844730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2226800

314500

4

水资源节约保护

32000

32000

 

5

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

24500

20000

 

6

智慧水务建设

40400

40400

 

合计

3420630

1342480

 

 

二、资金筹措

按分级负责、分类筹措的原则,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水利投资,落实各级财政投入。利用行业优质资源和金融支持水利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第十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十四五”水利建设任务主要包括防洪减灾、民生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水资源节约保护工程、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等方面。规划实施后,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合理配置能力和防洪减灾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水生态环境。规划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如下:一是防洪减灾工程主要包括堤防建设、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可以恢复和扩大河道行洪能力,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二是民生水利工程涉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成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设施及应急抗旱水源等项目,可加强宣汉县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增强城乡供水保障和应急能力。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涉及新建大中型灌区、新建中型水库、其他水源工程及水利风景区建设等项目,可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

同时,规划实施也可能对局部区域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堤防建设可能涉及生态敏感区域、局部河段水文泥沙情势发生改变、工程占地、移民安置和水土流失。民生水利工程可能使原有河道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水库淹没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

二、对策与保护措施

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统筹做好水利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强洪水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等项目前期工作,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三、评价结论

本规划实施后,可保障宣汉县尤其是城区的防洪安全,增强城乡供水保障和应急能力,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可通过优化水库调度运行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做好占地补偿及移民安置、加强水质保护管理、做好施工期环境保护等,以减免和消除不利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本规划是可行的。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责任

强化各级水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部署各项任务。县水务局要发挥牵头作用,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达州市宣汉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要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水安全保障工作合力。

二、强化协调配合,全力推进项目

加强对规划的中小型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评估制度,适时组织开展水利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规划调整或修订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施效果。县级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按照职能分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全力以赴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尽快建成一批,开工一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工程效益。

三、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

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系,调动全社会投资水利的积极性,引导地方、集体和农民增加对水利投资投劳的自觉性。建立地方配套资金的约束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水利投入,健全稳定可靠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

四、健全协商机制,促进公众参与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入,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监管、激活市场的多渠道融资体系,对小型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水利项目,在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和扶持的同时,有条件的逐步采取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开发并保护水土资源,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的积极性,把经营性为主的水利项目全面推向市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