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目录
●经验做法
渡口土家族乡:“志愿红”妆点乡村振兴“新风貌”
老君乡三举措推进防返贫监测风险线索核查
●工作动态
宣汉县工商联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新华镇:“四举措”抓实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简讯
经验做法
渡口土家族乡:“志愿红”妆点乡村振兴“新风貌”
今年来,渡口土家族乡始终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持续在农耕生产、人居环境、文艺惠民等方面不断提升群众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
打开“新路子”,服务关怀“零距离”。整合农技员、网格员力量,组建助农生产服务队,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脱贫农户、残疾人家庭等为重点服务对象,用真情、动真心、下真功,力所能及地在宣传政策、助农除草、抢收粮食等方面,开展贴心志愿帮扶活动,用实际行动拉进干群关系。
按下“美颜键”,人居环境“换新颜”。围绕交通沿线、重点村落、集中居住点,集中开展修剪绿化带、疏通场镇下水道、整治院墙“牛皮癣”、清除空中“蜘蛛网”、清理河道沟渠垃圾等志愿活动,共整治卫生死角20余处,持续深化全域无垃圾常态化,共同维护宜居宜业的渡口形象。
送出“文化餐”,凝聚发展“精气神”。依托“兴趣社团”,组织文化站干部、社区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等群体,建立文艺服务志愿队,以传统节日、研学活动、旅游旺季为契机,广泛在辖区内开展摆手舞、钱棍舞、车车灯等文化惠民表演和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凝聚了基层发展“精气神”。今年以来,共计开展文艺表演80余场,惠及2万余人次。(渡口土家族乡)
老君乡三举措推进防返贫监测风险线索核查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筑牢乡村振兴根基。老君乡三举措扎实推进防返贫监测风险线索核查,切实做到致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周密部署,用好“指挥棒”。老君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返贫监测风险线索核查工作,每月组织召开风险线索核查工作部署会,要求聚焦新增低保户、残疾户、大病户等重点风险对象,利用防返贫监测网格力量,紧盯时间节点,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入户核查,确保监测对象应纳尽纳、不漏一户。
走村入户,架起“连心桥”。针对上级每月反馈风险线索信息,各村(社区)第一时间组织召开风险线索分析研判会,逐户研判风险情况,同时落实干部包保责任,按照“不少一村、不漏一户、不留死角”的要求进行入户走访,对标“三保障”及饮水、收入等核心指标,精准核查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同时,积极宣传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让群众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
规范程序,做好“把关人”。对核实拟新增监测对象逐一进行回访,对于发现的政策方面等疑难问题进行专门指导答疑,确保精准核查监测对象。截至目前,全乡2023年精准识别监测对象5户15人。同时,建立乡级防返贫监测风险线索核实台账,做到“全覆盖,底子清”。(老君乡)
工作动态
宣汉县工商联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自全县“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会召开以来,县工商联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引导会员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企业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与结对村共谋发展,凝聚助力乡村振兴最大合力。截至目前,共动员80家民营企业与73个行政村结对,实施“兴村”项目97个,累计投资5.6亿元,实施消费帮扶3250万元,对口捐资捐物287万元,帮助结对村解决就业6522人,开展技能培训7125人次。
一是狠抓农村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引导民营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因地、因企制宜,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投资产业化项目,通过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开发资源优势,大力助推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户致富奔康。如四川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中药材8万余亩,覆盖宣汉县、万源市、开江县、通川区、达川区36个乡镇53个村,带动种植户10000多户,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四川缘满集团有限公司在大成镇马滩村发展蜀宣花牛产业,存栏育肥牛2000余头,流转土地3000亩种植优质饲草,带动当地4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带动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促进村集体每年增收约15万元。
二是促进农文旅融合,解决群众后续发展问题。引导企业家创新思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配套发展康养旅游观光等产业。如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群众增收为目标,在毛坝镇打造集康养、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四川省天生归原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结对帮扶天生镇峨城社区和民主村,计划总投资约40.6亿元,打造峨城山综合旅游开发区、现代田园区和生态养殖区。达州市铭远生态林业有限公司在茶河镇钟坪村等村投资1.5亿,流转土地1.2万亩,修建公路18公里,发展生态养殖、特色种植、文旅康养、农副产品加工等。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农户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大力实施公益捐赠,助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企业家精神,致富思源、回馈社会,通过直接捐赠、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建设公共设施等多种形式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如达州市宏盛电化有限公司捐资8万元,用于普光镇交通村安装60盏太阳能路灯,改善当地村民人居环境;捐资2万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向土黄镇捐赠30万元,专项用于土黄镇的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自“万企兴万村”开展以来,该公司捐资捐物累计超过500万元。
四是持续推动消费帮扶,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引导民营企业主动打通本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市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累计联系50余家民营企业购买宣汉脆李6万斤,解决了农户脆李滞销问题,增强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宣汉县沃尔沃超市有限公司、四川彭食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在本地大力收购农副产品,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户农副产品滞销等问题。宣汉县青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积极搭建“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代理销售本地农副产品,去年一年销售金额达4700万元。(县工商联)
新华镇:“四举措”抓实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为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着力提升农民收入,新华镇牢固树立“大春损失晚秋补”工作思路,抢抓关键农时农事,积极谋划、因地制宜抓好晚秋粮食生产工作。
宣传发动进院坝。坚持把宣传发动群众作为推动晚秋生产任务落地的关键举措,分村分组召开村社干部大会,院坝会,全方位统一思想、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在全镇形成“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工作开展以来,全镇召开相关村社干部大会、开院坝会10余场次,发放技术宣传资料2000余份。
技术指导保成效。积极组织召开镇村干部大会,对种植秋马铃薯的地块准备、薯种选择、催芽技术、后期管护等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并建立农技员驻村蹲点指导机制,深入田间地头扎实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确保“人人懂技术、人人会管理”。
农资供应强保障。全面核算薯种需求,摸清农户自留种情况,通过“采购自留种”等方式,全力确保薯种供应充足。同时在充分调动全镇农资门店加强化肥、农药等物资储备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协调10余吨肥料,并免费发放到示范片和大户手中。
示范引领增动力。在全力抓好全镇50亩示范片的同时,新华镇坚持在每个村打造一个不少于20亩的示范点,由村社干部、公益岗位、种植大户带头先行先试,用实际行动消除群众顾虑,以点带面,形成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全镇晚秋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新华镇)
简讯
●为进一步加强医保经办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全县医保公共服务体系,破解部分群众(特殊人群)因年龄偏大、行动不便、居住偏远造成参保登记难等问题,宣汉县医疗保障局多措并举力争到2023年底,建成县、乡、村、小区四级医保公共服务体系,确保配套制度更加完善,医保服务人员业务能力大幅提升,服务群众更加贴心,实现医保经办服务事项“沉得下、接得住、办得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保服务目标。(县医疗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