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塘镇水稻“两迁”害虫防控技术方案
来源:君塘镇
发布日期:2023-07-10
点击数:人次

​一、防控目标

水稻两迁害虫防治处置率达100%,总体防治效果90%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优先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科学用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实现控害保产、减药增效。以建立良好稻田生态系统、培育健康水稻为基础,优先应用昆虫信息素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的绿色防控措施,合理安全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保障水稻生产高质高效绿色安全。

三、主要防控技术

(一)农业防治措施

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二)优先采用的绿色防控技术

1.性信息素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始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信息素,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减轻危害。群集诱杀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套,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厘米为宜。交配干扰采用高剂量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亩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

2.释放稻螟赤眼蜂。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亩均匀放置5-8点,每次放蜂量8000-10000/亩。高温季节宜在傍晚放蜂,使用蜂卡释放的,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宜,释放球可直接抛入田中。

3.稻鸭共育。有条件的稻田,将15-20日龄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2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减轻稻飞虱发生危害。

(三)药剂控害技术

当前水稻两迁害虫防控工作要采取正确策略,选择对路药剂,抓住关键环节,开展科学防控。

1.稻飞虱

防控策略:采用压前控后防控策略,抓住卵孵至3龄若虫高峰期选择对路药剂进行防治。

防治指标:水稻前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以上的稻田施药控害

药剂控害技术:防控以风口河谷、沟槽地带及封行早、长势嫩绿浓密的稻田为重点,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和吡蚜酮、噻虫嗪、呋虫胺、唏啶虫胺、氟啶虫酰胺、三氟苯嘧啶、醚菊酯等高效、低生态风险的化学药剂。

施药方法:按先四周后中间的顺序,对准稻株的中部和基部进行喷雾围歼防治。

统防统治:1无人机防治:建议亩用药液量需达到2.5公斤以上,并且需加入飞防助剂,提高防治效果。(2群防群治:建议亩用药液量要达到45公斤以上,在稻飞虱成虫较多的田块,建议加入异丙威单剂或选用含异丙威的复配制剂防治成虫。

2.稻纵卷叶螟

防治指标:水稻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孕穗后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以上的稻田施药控害

药剂控害技术:在稻纵卷叶螟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优先选用短稳杆菌、金龟子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微生物农药和茚虫威、阿维菌素(含量要大于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等高效、低生态风险的化学药剂。

(四)注意事项

1.性信息素诱杀稻纵卷叶螟,应集中成片推广应用宜在越冬代螟虫羽化期使用不能将不同害虫性信息素挥散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2.根据生育期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性强的老旧农药品种,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药效。

3.稻虾、稻鱼等农业生态种养区和种桑养蚕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对养殖造成毒害;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4.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一季多次单一使用同一药剂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按比例科学混合使用,或选用含有生物农药的复配制剂。

5.准确识别需要防治的病虫害类别,选择对路药剂。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6.倡导农药使用三次稀释法,减少农药包装药液残留。要督促用药者妥善保管农药包装废弃物,切勿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沟底,按照谁使用、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鼓励使用者回交农药包装废弃物。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宣传、清理力度,各地要履职尽责确保田净、渠美、水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