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宣汉县乡村振兴局2023年4月18日
导读目录
●经验做法
宣汉县“三突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宣汉县医疗保障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参保扩面
●工作动态
整治小镇“问题屋檐”解决群众“头顶隐患”
●简讯
经验做法
宣汉县“三突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宣汉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紧围绕“20字”总方针,大力推动“五大振兴”,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先后3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连续5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2022年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
一、突出持续增收,让农民更“富”。一是守牢防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创新设立500万元防返贫基金,逐户逐项落实产业扶持、务工就业、教育资助等帮扶措施,全县无一人返贫,连续3年取得脱贫攻坚“后评估”好的等次。二是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探索产业性、务工性、政策性、财产性“四大增收”模式,设置公益性岗位1万余个,实行脱贫户首次自主创业1万元补贴模式,扎实开展东西部协作,“定海—宣汉劳务协作海员培训班经验”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列入典型经验案例并在全国推广。三是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盘活集体资产、土地承包流转、入股实体经济等模式,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全县落地实施项目346个,2022年34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600万元,超过20万元的村达23个。
二、突出产业发展,让农业更“强”。一是狠抓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撂荒地治理、大豆扩种作战规划图,将任务分解到村、落实到户,2022年整治撂荒地3.42万亩,牢牢守住全县129.4万亩耕地红线;扩种大豆11.6万亩,2022年粮食播面达152.29万亩、产量62万吨。二是壮大特色产业。按照“高山药茶、半山水果、低山种养、全域农旅”产业布局,连片发展“牛果药茶菌”等特色产业,建成100头以上肉牛标准化养殖场32个,种植中药材26万亩,全县水果总产值4.5亿元;“蜀宣花牛优质牧草”成功创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坝“粮油肉牛”、龙泉中药材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三是提升农业效益。聚焦盆周山区农业发展特点,探索推行“全程托管、环节托管”土地管理模式,胡家“稻渔”模式得到上级肯定性批示。持续深化农旅融合,大力推进“农业”,发展乡村近郊游,建成4A级景区3个、3A级7个,2022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511.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9亿元。
三、突出生态宜居,让农村更“美”。一是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三大革命”,扎实开展城乡垃圾污水设施补短,2022年新改建农村无害化户厕8650户,建成“美丽宣汉•宜居乡村”100个,白马镇入选全省“十大魅力乡镇”,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二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持续改造干线路、硬化村组路、打通“断头路”,实现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6500公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建成高标准农田8.42万亩;扎实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3842处,有效解决9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切实提升治理能力。纵深推进“忠勇信义•德驻我家”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领形成“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推行干部替群众跑、网络替群众跑、放权替群众跑“三替跑”模式,探索“片区通办、延伸拓办、中心代办”政务服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高。(县乡村振兴局)
宣汉县医疗保障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参保扩面
一、政府主导,夯实征收“责任田”。建立政府主导、医保部门主管、乡镇(街道办)主抓的工作机制。在全市启动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征收工作后,宣汉县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动员会,明确医保、财政、民政、乡村振兴、退役军人、残联、税务等相关行业部门职能职责。为压实乡镇(街道办)主体责任,将参保征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乡镇(街道办)年底目标绩效管理并适时通报工作进度。在全县423个村(社区)设置帮办代办“医保服务站”,搭建“线上+线下”缴费平台,积极推行医保服务大厅、税务部门、银行、乡镇(街道办)便民服务中心代收代缴和电子税务缴费、微信缴费、支付宝缴费等多种缴费方式,有效解决“群众缴纳医保费用不方便”问题。
二、部门协作,统筹下好“一盘棋”。税务、医保等部门形成宣传动员合力,联合印发征收通知和公告,在借助宣传手册、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常规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吸纳100余名乡镇(街道办)基层干部担任“医保蓝”政策宣传员,走村入户、走街串巷开展“医保政策大解读院坝宣传‘心连心’”“小手拉大手”等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医保与民政、乡村振兴、退役军人、残联等部门建立联系机制,进行动态数据共享,突出排查特困和低保、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稳定脱贫人口、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参保情况。
三、数据跟踪,跑出参保“加速度”。部门与乡镇(街道办)拧成一根绳,共同建立户籍人口参保台账、常住人口参保台账、上年度参保本年度未参保人员台账、重点人群参保台账“四本台账”,动态比对各类人群参保状态,每周定期筛查未参保人员数据,有的放矢动员更多普通人群参保,紧密跟踪新增重点人群参保状态。同时,县医保局组织干部职工“一对一”划片“挂包”37个乡镇(街道),督导乡镇(街道办)征收任务完成进度。目前,我县已完成96.3037万人参加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占常住人口的101.26%,其中,5944名特困人员、317名孤儿、16562名重残、11242名优抚对象已全员参保,90290名低保对象已参保90238人、7576名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已参保7570人、194387名稳定脱贫人口已参保193691人。(县医疗保障局)
工作动态
整治小镇“问题屋檐”解决群众“头顶隐患”
“以前走在楼下面,都怕楼上突然砸下来,大风天更是都不敢出门,现在把屋檐的安全隐患排除了,我们也能够安全出行,党委政府真是给办了一件大好事啊!”家住渡口土家族乡青龙街的居民李兴平说。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工作是最大的政治工程。渡口土家族乡聚焦“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整治活动,致力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整治屋檐排危工作,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收获沉甸甸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立“三本”台账。以农村自建房安全排查工作为契机,对辖区风貌打造的房屋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逐一登记,建立问题、整治、销号三本台账,细化整治方案,逐项进行销号清零。截至目前,全乡共排查风貌打造房屋280户,其中,屋檐存在风险房屋218户。
消除“头顶”隐患。经现场工作人员查看,风险房屋主要存在屋檐外沿固定不牢,出现脱落的问题。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渡口土家族乡邀请专业施工人员6名,调派举升机1台,费时7天,对辖区218户风险房屋进行加固处理。城管办和村(社区)干部轮流派人在地面值守,利用微信群、小喇叭和围挡等,告知群众施工时间和范围,并在施工现场设置警戒隔离区域。目前,存在安全风险的218户房屋已全部整改到位。
杜绝“源头”危害。下一步渡口土家族乡将开展整治情况“回头看”工作,巩固提升整治效果。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从严加强建筑日常管控,继续落实网格化巡防,注重源头防范,持续加强屋顶垃圾和房檐隐患的排查处置力度。(渡口土家族乡)
简讯
●近期,白马镇毕城村承办了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现场会“乡村大舞台”活动。活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展开。不仅有知识竞答、大型文艺演出,还有花田丰年美食集市、花田工坊剪纸手工课、茶与花•插花茶道人文小课堂等活动,吸引了县内外大量游客。据悉,白马镇毕城村近年来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发展有300亩黄桃产业园,建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特色产业体系,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增收,同时通过吸纳本村部分脱贫户就业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接下来白马镇将不断深挖黄桃产业价值链,持续探索“花田游学—桃园写生—印盒礼佛”农文旅融合发展路线。(白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