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种养循环发展 聚力打造全国牛业强镇
来源:县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2-09-15
点击数:人次

  近年来,宣汉县以蜀宣花牛种源基地建设为核心,以种养循环发展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品牌创建为突破口,聚力打造全国牛业强县。2021年全年宣汉县肉牛存栏16.8万头,增长2%,牛出栏9.7万头,增长2%。其中,宣汉县大成镇聚焦特色主导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合理布局、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农户”、“专合社农户”、“电商农户”等多种联合发展模式,2019年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一、基本情况

  宣汉县大成镇位于四川盆地大巴山南麓,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经济圈的腹心地带,属典型丘陵山区地形,幅员94.7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无霜期达296天,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森林覆盖率60.1%,适宜于牧草生长和牲畜繁衍。该镇按照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的工作思路,坚持走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寄养(代养)的路子,建成了省级龙头企业1个,部级标准化养牛场1个、省级1个、市级3个,发展存栏1000头规模养牛场2家,存栏500头规模养牛场8家,存栏100头规模养牛场6家,饲养10头以上规模户150余户,规模化养牛率达到65%以上;同时新发展优质牧草5000亩,建成年生产有机肥5万吨的企业1家,成为全县第一养牛大镇2022年上半年,该镇牛饲养量1.73万头,年末存栏牛0.98万头,年出栏肉牛0.85万头,牛业产值1.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5.7%已初步形成“饲草料种植-饲草加工-标准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循环发展经济。

  二、具体做法

  (一)重规划引领,强科技支撑。大成镇牛业强镇建设是按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标准打造,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效果整体规划;采取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土地整治,统一标准建设、统一机械化操作、统一规范管理的方式建设;同时,依托省畜科院、省农机院、四川大学以及西南肉牛创新团队组建宣汉县牛产业发展专家指导组,重点解决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技术需求,造就了规模宏大、力量雄厚、素质优良的人才科技队伍,为牛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目前,已挂牌成立了四川省畜科院川东分院,建立专家服务站、蜀宣花牛科研示范基地和优质牧草实验基地,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命名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二)抓品种资源,优政策扶持。大成镇牢牢抓住“蜀宣花牛”品种资源优势不放松,按照做大产业、做强基地、做亮园区、做响品牌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蜀宣花牛品种和产业基础优势,聚力打造全国蜀宣花牛优质种源核心基地。发展用地上按农业设施用地管理,予以优先安排;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排灌用电、农作物秸秆收储加工、产品初加工等方面的用电一律执行农业用电价格,县委县政府为推动全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宣汉县支持牛产业发展的意见(2019-2023年)》等一系列政策,将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资金、省现代农业园区培育资金、市县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奖励资金、县级牛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涉农整合资金共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8000万元,集中打捆、精准投放到大成镇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中,为大成镇牛业强镇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转生产方式,推种养循环。一是在养殖圈舍粪污收集处理上方面主要采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和自走式机械刮粪处理,彻底解决了人工清粪成本高的问题;二是养殖场饲养采用的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改善了传统的养殖方式,降低了劳动力投入。三是养殖场圈舍设计了防暑温控系统和全自动防寒系统,为蜀宣花牛养殖提供更加优良的生长环境。四是牛群采用散栏式分群饲养,这种方式饲养肉牛生长发育快,日增重比栓系饲养要提高10%以上,肉质好,皮下脂肪少,育肥牛售价比过去栓系饲养的牛每公斤高0.5-0.8元,改变了传统栓喂方式。四是镇域内养牛场按“以养定种,以种促养”的发展理念,采取一个牛产业核心区域匹配一个优质饲草基地的“1+1”模式发展,建成有机肥加工厂集中收集粪便生产有机肥,形成了区域小循环,实现了产业配套发展。

  (四)育经营主体,促三产融合。大成镇依托四川汉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佳肴食品有限公司、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等省市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全国牛文化产品、创作文艺作品、开发旅游珍品,以蜀宣花牛产业发展带动牧草商业化开发,延伸至科技教育培训、文化餐饮、旅游休闲等新业态;成功培育了“牛劲十足、石锅牛肉、蜀宣八百里、生态牛肉馆”等各具特色主题文化餐厅15家;加工企业开发了牛肉干、灯影牛肉、手撕牛肉等30余个牛肉产业,组建了牛场养殖、牧草种植、牧草加工收储等专业合作社4家,成立粪污运输公司1家、农机化服务公司2家,牛业协会1个,区域内形成了多模式、多业态,多种类的新型经营主体。

  ()创利益联结,助农户增收。大成镇积极探索联农带动机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全卖弄推广生产托管、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合作方式,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形式,与养牛场()或专合社联结稳定购销关系,探索了小农户寄养、分段饲养等模式,促进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协调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发展成效

  (一)种养循环促增收。大成镇绿茵牧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芳在大成镇马滩村流转土地1300余亩,通过土地统一流转、统一整型,全机械化耕作的方式,投入资金500万元,建成标准化优质牧草基地1000亩,实现就地就近加工,为镇域内养牛场提供草料保障,但由于牧草种植需要大量的有机肥,为满足牧草的对有机肥的需求,确保牧草发挥更大收益,李芳决定再投入2000万元,建设存栏1000头标准化牛场1个,按照“11”发展模式进行合理匹配,经测算,建成后该公司种养效益在原有的基地上增加1倍以上,项目建设后将带动周边农户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农户养牛等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为区域内种养循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联农带农促发展。牛经济人牟忠与养殖大户李明国开展联合模式,组建了大成镇博鑫牧业有限公司,在大成镇柏林村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新建标准化养牛圈舍8000平方米,年饲养规模达到2000头,该业主通过土地流转、收购牧草、进场务工、股权分红等方式,年利用秸秆牧草作物等4000吨,带动周围群众增收500万元以上,解决20余人就业,实现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三)擦亮生态废变宝。四川纳智肥料有限公司位于宣汉县大成镇瓦窑村一组,注册资金2000万元,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有机肥料、配方肥料及液态肥料、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民营企业。公司占地30余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标准生产厂房12000平方米,购置肥料制粒生产流水线3条,年生产生物有机肥、作物配方肥、通用有机肥等5万吨。该公司组建了粪污运输服务队与大成镇、双河镇、七里镇、红岭镇等10余个乡镇规模化牛场签订了牛粪定单收购协议,可年消纳的畜禽粪便、废菌渣等20万吨以上,2019年公司从周边乡镇收集畜禽粪便及菌渣等原材料资源8.3万吨,生产各类有机肥2.5万吨,盈利250余万元,实现了畜禽粪污的集中处理和效利用,变废为宝。

  大成镇通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以来,吸引了从煤矿开采、房地产开发、酒店餐饮服务、牛交易经济人等转行发展牛产业,新建成了同越牧业、博鑫牧业、伟兴牧业、绿茵牧州、兴雄牧业等存栏500头以上标准化牛场8家,发展适度规模牛场(小区)10个,带动150户农民发展养牛,规模化牛场从存栏4376头增加到1.23万头;牧草从原种植的单一饲用玉米1000亩,发展到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牧草6000亩,激发了宣汉县永森种植专业合作、宣汉县百草香种植专业合作等一批新型主体从事优质牧草商业开发,利益联结更加完善紧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