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县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我局始终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牵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全力争创全国“百强县”夯实生态保障。现将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环境质量情况
(一)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全县空气质量达标341天,达标率为93.4%,较去年下降0.9%。其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2%;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0%;一氧化碳年均浓度为1.2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臭氧年均浓度为7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9%;PM10年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2.5年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
(二)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我县涉及市级河流监控断面5个、县级河流监控断面3个,水质均满足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乡镇及以下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三)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2021年,我县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空气、水和土壤指标年度目标考核任务。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2021年,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县第十四届党代会精神,锚定“生态立县”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全民低碳化、治污精准化、城乡宜居化“五化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一是狠抓教育学习。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纳入县委中心组、常委会和常务会学习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校)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教育培训,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环保意识。二是狠抓工作部署。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要求,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以及环委会,多次研究解决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气土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三是狠抓制度落实。制定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纳入党政实绩考核、占比达22%,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二)推进污染防治,全面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明确各乡镇(街道)和县级有关部门(单位)年度大气质量攻坚目标任务,形成上下共管、共治、共促的污染防控工作格局。具体工作上,(1)紧盯扬尘管控。住建、综合执法、生态环境等部门按分工职责,依法对施工工地防尘降尘进行管理,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必须、六不准”和“六个100%”要求。加大城区及周边道路清扫保洁频次,强化渣土车、垃圾车运输管理,严禁抛洒滴漏、带泥上路,严禁脏车入城。(2)紧盯“散乱污”整治。建立“散乱污”企业整治台账,按“散乱污”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方案,已完成对龙泉乡砂石骨料厂关停取缔,天生镇杉树沟碎石场、胡家镇安佛洞石厂、达州嘉华石材有限公司3家企业的整改提升,及时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回头查、回头访,确保整改实效。(3)紧盯秸秆、垃圾焚烧。强化宣传引导,常态巡查巡检,全力管住烧秸秆、烧垃圾、烧纸钱、熏腊肉、放鞭炮等问题。在重点时段对宣罗、宣双、宣南等6条主干道及沿线开展督查检查,适时通报禁烧工作情况,确保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趋好。(4)紧盯尾气治理。新注册车辆严格执行国V、国VI排放标准,坚持每月对机动车检验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完善机动车排污监控信息平台。完成18000余辆机动车审核工作,秋冬季柴油货车监督抽测620台。(5)紧盯预警联动。严格落实全市重污染天气应对要求。今年,我县共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6次。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1)做好流域污染防治。总投资3959万元,实施了《2021年度后河及中河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2021年度州河及其他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完善后河、中河、洲河沿河乡镇下差污水管网,提高场镇生活污水收集率。(2)做好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完成了60个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总投资232万元,实施了《2021年度达州市宣汉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保障了保护区内原住民饮水安全。(3)做好农村污水防治。总投资358万元,完成对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止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共计246个,有效治理率达71.9%。(4)做好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排查91个入河排污口,共受理31个入河排污口申请,已批复1个。(5)做好水污染防治项目申报工作。成功申报了《宣汉县江口湖环湖生态修复及治理项目》《宣汉县州河流域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项目》。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制定辖区土壤污染防治年度方案,建立完善重点行业污染地块名录,推进土壤污染重点企业调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和疑似污染地块污染状况评估工作。四是做好环保综合业务工作。(1)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和分工要求及时完成了园区扩区、化工园区认定申报资料准备工作,并及时提交牵头单位组卷。(2)完成环评审批事项35件,配合市局完成排污许可质量审核26件,指导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420件,及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3)全年共接来信来访、上级转办等环境信访件共计50件,均已全部办结,未发生群体性事件和突发环境事件。累计完成27家企业信用评价,78家持《辐射安全许可证》单位年度检查,新办《辐射安全许可证》9家,延续办证3家。对核技术利用单位开展常态化监管。全年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100%,无辐射事故发生。(4)明确二级(县)、三级(乡)、四级(村)环境监管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工作,定期对三、四级网格员进行业务能力培训,督促各乡镇(街道)网格员使用网格化环境监管APP对辖区内的污染源开展常态监管,并将网格化环境监管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强化对基层网格化监管工作的督促考核。(5)完成县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水质自动监测站、中石油普光气田环保基础设施向公众开放。全年发放环保宣传手册10000余份,环保手提袋3000余个,环保海报1000余幅,切实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
(三)坚持常态长效,全面抓好环境保护日常工作。一是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全年立案调查44家违法排污企业,办结案件44家,办结率100%,共处罚款117.12万余元,查封扣押案件3件,移送拘留案件1件,2件行政处罚案件被省厅评为优秀卷宗。二是扎实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定期开展矿山矿企、化工园区及危化企业、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切实做好环境风险源监管。三是有效落实日常环境监测。坚持每天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情况,每月定期开展省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入境(漩坑坝)断面、(普光)地表水市控断面监测。严格落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以及新冠疫情监测点的监测等。
三、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亟待进一步加强。部分乡镇(街道)和部门对环境保护党政主体意识不强,履行属地环保管理责任、主体责任的自觉性还不够,针对本辖区、本行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究较少,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在面对生态环保的“硬骨头、硬任务、硬考核”时,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见到问题和矛盾绕着走。
(二)环保问题还需进一步攻坚。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环境污染还比较集中,尤其是中央、省环保督察检查发现的环境问题还有一部分整改进程缓慢,乡镇污水处理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整治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扬尘管控、秸秆禁烧等方面工作任重道远。一些乡镇、部门仍对本辖区、本行业的环境隐患问题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把握不准。
(三)环境信访问题频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关注度逐步提高,公众对环境质量关注度高、满意率低,环保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环境信访高居不下。突出环境问题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前、中、后河、州河流域保护任务繁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迫在眉睫。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从目前情况看,全县生态环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个别地方思想认识有偏差、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存在扣分风险,一些重点工作任务完成存在不确定性和反弹风险,应高度重视。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巩固宣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良好局面。
(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强化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和治理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严守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大力实施基础管护体系能力建设。
(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以城市建成区为重点区域,实行“控煤、减排、压尘、治车”等综合措施,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保持PM2.5、PM10浓度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加快实施《达州市宣汉县水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海诺尔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面完成水气土协同预警平台建设,夯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三)高效做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对标年度整改任务,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和煤矿、非煤矿山排查整治工作,尤其是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相关工作。
(四)推动万达开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开展川渝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争取更多环境指标,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
达州市宣汉生态环境局
202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