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2020年高质量实现4797贫困人口脱贫、20.149万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目标任务,持续补齐短板弱项,出台“15+1”扶贫专项作战图并全面启动实施,沿着“战图”确保脱贫攻坚高质量收官。
一、对冲疫情影响,筑牢“压舱石”。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巨大风险,为降低疫情损失,精准投资新成和改造现代经作基地、粮油基地等,实现1300人贫困人口脱贫。一是提升特色产业效能。补齐产业“基础设施滞后”短板,新建高标准农田4.6万亩,新建或改造粮油基地1.3万亩、现代经作产业基地4000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5000亩,改扩建或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2个、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个等。二是强促三产融合增效。依靠独特资源,分层分级分类建成和提升现代农业园区2个,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种养循环、业态综合、规模适度、带贫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2个。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休闲乡村旅游产业,结合乡村文化保护,开展以马渡民歌、薅草锣鼓、洋烈龙舟赛等乡村文化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文化节,拟创建君塘镇花仙谷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1个。三是合力培育农业产业品牌。组织报批“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达42个,力争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1个,推广特色优质农产品35个(次件),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6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2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33人,带动贫困户就业200人等;组织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50人次以上。
二、抓补短板弱项,打造“硬核力”。继续围绕完善路、水、电等关键基础支撑,整合资源力量,持续补齐短板漏项,让脱贫成效更优质。一是筑牢织密交通网络。投资5.794亿元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60.5公里、 G210国道双河经宣汉城区至罗江界大中修工程34公里,建成农村公路435.54公里,完善23个乡镇202村的村道公路安,完成县乡道改造项目37公里等,建设通村、通组道路331.74公里,巩固提升乡村尤其是贫困村道路通行质量,让贫困群众出行不再难。二是建成稳固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水源保障、防洪保安、水生态治理和人才支撑五大工程,切实改善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用足用好水利专项扶贫资金9123万元,新(改)建提灌站2座,建设各类水利工程249处,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60处,完成除险加固、维修养护25座小型水库,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3km2,新建州河宣汉县南津桥至州河大桥段河堤1.1km。三是精心打造扶贫园区。聚力打造一批工业园区吸纳贫困群众务工,组织政府性投资3亿元建成普光正原东侧道路、锂钾南北3号干道、正威金属新材料和方斗污水处理厂进场道路工程5公里以上,完成正威金属新材料、富锂钾卤水场平2000亩以上。新增中小微工业企业20 户,带动贫困户就业200人,组织企业参加“2020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等,解决贫困家庭产品销售“销售难”问题。
三、抓细文旅扶贫,增强“软实力”。紧紧依托政策资源,借助文旅、帮扶等平台,有效增强贫困地区“软实力”。一是丰富完善文化设施设备。打造“一村一院一品牌”,创建一批“文化扶贫示范村”,举办“书香宣汉·农民读书月”活动,创作扶贫题材特色艺术作品。完成12个非贫困村体育器材发放,在54 个乡镇开展 120 场文艺演出,完成491个行政村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5892场,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不少60种。二是持续加力修复生态扶贫。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2万亩,落实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2340个,开展13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新聘续聘2340名生态护林员,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35户,在县域内开展就业扶贫线上网络招聘及线下现场招聘共6场次,力争建成就业扶贫车间不少于3个。在贫困村、非贫困村、农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景区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以上。三是营造各方协作扶贫格局。组织开展以购代销、以购代捐、以购代帮等消费扶贫行动,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择优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19名到舟山市定海区挂职锻炼。分期分批培训基层党政干部3期120人次、创业致富带头人300人、专业技术人才200人。引进东部企业投资落地1个,实现投资3000万元以上。帮助贫困劳动力到东部对口省份就业100人,到东部其他省份实现省外转移就业30人,同时在省内实现就近就业400人。实施“百工技师工程”,完成“中国社会扶贫网”需求对接成功率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