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镇概况
【基本情况】
塔河镇,原名福禄,1951年2月建乡,1981年12月更名塔河乡,2016年3月建镇,镇政府驻地宝塔街8号。地处宣汉县东南部,北抵茶河镇,南接上峡镇,西邻南坝镇,东至重庆市开州区,距离宣汉县城45公里,辖区面积8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411.1亩,辖6个村(大店村、红庙村、石坝村、石峡村、号楼村、驾鸯村)和1个社区(宝塔社区)、有43个村民小组和8个居民小组。全镇人口6266户21732人,常住人口6378人。机关在编人员24名,其中公务员编25人,工勤编2人。全镇共有10个党支部,2个党总支,共480名党员。塔河镇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原南京军区司令员、上将向守志将军的故乡,塔河坝上文峰宝塔巍然耸立,狮子峰上将军故居俯瞰八方,塔河道旁红军小学文脉流长。近年来,塔河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构建以肉牛产业为主导,以辣椒、油茶、羊肚菌等产业为特色的“1+N”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镇域经济活力持续迸发,成功创建达州市肉牛重点乡镇、蜀宣花牛种业现代农业园区,先后荣获四川省卫生镇、达州市农业产业强镇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现状】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688万元;第一产业24047万元、第二产业14288万元、第三产业2353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59元。农作物播种面积8.1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8万亩,产量1.31万吨。
【产业发展】
优化“蜀宣花牛优质粮草”发展模式,规划“一环一轴一带”产业布局,坚持规模大户散户补充“两条腿”走路,积极探索牛粪换秸秆、牛寄养等创新模式,年底前牛存栏达6000头以上,同步规划有机肥厂1个、牛肉干加工厂2个,不断做大做强牛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5亿元。坚定不移推进粮食安全,今年新增耕地100亩,完成水稻、玉米、大豆种植等1.6万余亩,引进业主7名,建设千亩种植示范片1个,百亩示范点6个。
【巩固脱贫成效】
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防止返贫致贫全覆盖集中排查13次,实现监测发现反馈问题动态清零。督促帮扶责任人、监测联系人严格落实“六个一”机制,驻村帮扶取得实效。整合涉农资金86.51万元用于脱贫攻坚领域,浙川东西部村村结对、村企结对、镇镇结对帮扶资金30万元用于各村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春季“雨露计划”资助学生88人,每人补助是1500元,共计13.2万元。
【粮食安全】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积极抓好春耕生产、秋粮生产,发放各类惠农补贴360余万元,落实粮食轮作面积48836.26亩,大力推进大豆种植,完成大豆扩种净作4089.05亩。全面推行“田长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治理,全年完成治理撂荒耕地治理1058.14亩,超额完成县上下达任务,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环保工作机制,开展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督促15家养殖场完善环保设施,指导2家新建养殖场修建环保设施,整治污水管网破损9处。扎实推进河长巡河常态化制度化,深入落实林长制和森林防灭火工作,常态化督促巡林护林,坚决防范森林火灾,组织开展义务植树0.51万余株,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严抓秸秆禁烧、道路保洁、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治理。大店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完成60%,号楼村以工代赈项目已完成80%,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治理项目即将进场施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5万元。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社会事业】初升高成绩取得新突破,2025年,中考升宣中7人,升南坝中学9人,升二中1人。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18973人,参保率达91%以上。塔河镇村便民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办理2106件。新增农村低保131户250人,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38人,开展临时救助52户。举办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班4期,实现新增就业200余人。团委、妇女儿童、关工委工作均被上级表彰,体育、老促、老协、老体协等工作再上台阶。
【安全维稳】全面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两站两员”工作机制,镇交管办和各村(社区)交通劝导员组织开展巡查1500余人次,加大对无证驾驶、不戴头盔、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全年检查车辆5000余辆,现场纠正车辆违规行为1500余人次。2025年农村危房改造10户,燃气安全排查整改128户。持续加大对消防安全、食药品安全等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领导名录】党委书记:袁春(2022.12-);党委副书记、镇长:覃志华(2021.06-);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李飞(2020.05-);党委副书记:李婉(2021.06-)、周为先(2021.06-);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彭潇潇(2022.01-)
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2021.01-)程见;党委委员、统战委员、政法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贺朝国(2021.06-);党委委员、副镇长:周惠(2021.06-);副镇长:黄蒙(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