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120号提案办理情况(A)的函
宣府函〔2025〕216号
宣汉县人民政府
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120号提案办理情况(A)的函
饶猛委员:
你在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化农旅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推进宣汉县乡村振兴的建议》(第120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宣汉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实现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95.8亿元、增速3.8%(全市第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6%(全市第3)。坚持把“融合农文旅”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全县丰富的文旅资源,深入挖掘巴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巴国故都·巴适宣汉”文旅品牌。宣汉入选全省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提名县,连续4年上榜“中国旅游百强县”。
二、办理情况
(一)关于“以‘土地整合+产业升级’为核心,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议。一是坚持示范推广,持续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多措并举盘活土地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天生镇进步村)、“一引三统”闲置土地盘活机制(柏树镇石板梁村)等多元化土地整合模式,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效激发土地活力,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坚持产业优先,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以“2+5”特色产业体系为引领,狠抓基地标准化建设,聚力培育加工主体,持续夯实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2024年,“牛药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三是坚持农文旅融合,以巴山大峡谷、月亮坪为核心,着力构建“双区引领、全域带动”的文旅发展新格局。依托君塘镇花仙谷、庙安镇花果山等农旅融合景区,大力发展采摘体验、近郊休闲、亲子互动等业态,显著延伸农业价值链。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11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8.5亿元。
(二)关于“强化人才引育与科技赋能”的建议。一是精细化做好人才工作,深入推进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计划,先后培育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8名。扎实开展千名学子定向培养计划,定向培育电商、科技等领域新型“三农”人才45名。创新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及返乡农民工重点群体,先后安排培育资金1565万元,培训4700余人次,有效提升农村创业群体的生产经营能力。二是纵深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着力构建智慧农业与农村电商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依托县域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汇聚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智慧监管、专家资源等多维度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智能化决策支撑。三是大力培育壮大农村电商生态,分类分层组织实施电商技能培训,重点培育“蜀乡兰兰”“王幺妹”“支书东哥”等本土网红主播40名,孵化桃溪农牧、花校长、晓龙专合社等直播电商企业10家,有力推动县域电商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集群化发展。
(三)关于“政策保障与金融支持”的建议。一是强化财政保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聚焦“2+5”农业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农产品种养、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全链条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优化要素保障,明确用地标准,优化审批流程,精准落实“弹性年期供地”“点状供地”等差别化用地政策,有效降低企业前期成本。三是深化银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鼓励银行量身定制涉农金融产品,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乡村振兴贷”3600万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二是加强向上沟通,积极争取更多农业农村领域项目资金和专项政策支持,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三是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为引领,统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公共服务优化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一是着力提升粮油、生猪等优势主导产业及牛、药、菌、茶、果等特色产业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夯实产业基础。二是重点培育扶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产业向后端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三是加快推进州河亲水走廊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农业+”“旅游+百业”模式创新,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聚力发展休闲农业、农耕体验、精品民宿等特色业态,培育乡村产业新增长点。
(三)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一是加强政策保障和组织推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优化融资条件,精准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三是扎实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全方位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宣汉县人民政府
2025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