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气独大”藩篱 开创普光发展新局面
普光镇坐落于达州市母亲河州河的主要支流中河与后河的交汇处,位于宣汉县西北角,距县城32公里,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行政村、3个社区,68个村(居)民小组,共7184户29466人。
达州素有“中国气都”之称,普光镇作为天然气开采的核心区,已探明天然气储量5000-5500亿立方米,是我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气田。建有亚洲最大的天然气脱硫净化厂及硫磺生产基地,年产净化气120亿方、硫磺300万吨。辖区内共有18座站场,其中集气站16座、集气末站1座、污水站1座;有3条集输管道连接18座站场。境内建有“川气东输”的首站,将普光天然气直输上海、武汉等地,“一气独大”现象凸显,产业、企业、旅游业等相对滞后。
按照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要求,普光镇工作重心逐步转移,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强大的交通枢纽网助推产业、企业同步发展;立足文化底蕴优势,以罗家坝巴人遗址建设助推文化旅游发展,实现工业重镇到旅游名镇转型升级。
一、“巧借东风”编织交通枢纽网,开拓交通强镇新思路
俗话说“乡镇发展离不开一路二水三产业”,道路是奔康致富的关键,路通了基础配套设施才能逐步落地,产业才能引进来输出去,普光镇向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向外积极争取企业资金支撑,全镇道路发生了量的剧增、质的巨变,铺就了一条条“致富路”。
巧借扶贫政策的东风,铺广道路。为破解工业独大现状,普光镇紧扣政策方向,借助脱贫攻坚逐步步入深水区的东风,全镇道路不断向最贫穷、最偏远的山区延伸,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社社通,灯笼、塔垭两个贫困村基本实现户户通。截至目前已硬化村社道路173公里,油化出境路22.5公里,为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巧借企业资金的东风,拓宽路面。素有“气都核心区”的普光镇有井场16座,分布在除支溪村外的其他村,承载了中石化的主要采气任务,运输任务重、车辆流量大,原有的村社道路难以支撑现有的运输任务。为保障道路安全和运输需要,镇党委政府联合中石化,先后投资1600余万元对涉及井场的村社道路加宽、硬化、油化,共计38.5公里,除支溪村外其余各村主干线宽度均在5.5米以上,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巧借区位优势的东风,构建枢纽。普光镇地处两河交汇,后河常年通航,达陕高速、普老路、普石路穿境而过,境内有7.7公里硫磺外运铁路专线,水运、陆运、高速运输、铁路运输综合交汇,构建巴山腹地交通运输新枢纽。强大的交通网络为普光镇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2018年累计精准脱贫1438户3916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183户575人,塔垭村、灯笼村先后摘帽脱贫。
二、“因地制宜”构筑产业发展带,开启产业兴镇新征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仅靠政策支撑是难以保障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需要不断挖掘群众奔康致富的内生动力,加大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要让群众学会“捕鱼”技巧,才能保障奔康致富的可持续性。
采取“政府引导”+“村委主导”上下联动。为快速推动产业发展,普光镇党委政府邀请省农业专家,对普光的气候、地势等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了苗圃培育、水干果、中药材为发展方向,由镇党委政府牵头引进谊农园艺有限公司等 “龙头企业”3家,由各村主导成立专合社10家,组织社员发展优势产业,上下一心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组合拳。
注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资本注入和产销一体的优势,加大“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互动交流,把“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引入到“专业合作社”,把“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销售到“龙头企业”,企业赚了钱、专合社获了利、群众分了红,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借鉴此模式,普光镇灯笼村民安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签约达州市餐饮巨头“堂聚德”,年销售“丛林鸡”10万只,带动周边群众30户110余人。
实现“联片打造”+“一村一品”协同共进。为形成产业发展规模,普光镇党委政府先后多次深入贵州省凯里市引进蜂蜜李,在高速沿线连片打造蜂蜜李产业带,并联合“龙头企业”共同管理,截至目前已发展蜂蜜李3600余亩。规模初具,群众看到了发展前景,增强发展信心,在各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发展中药材3000余亩、苗圃培育2300余亩,“一村一品”战略布局成效显著。
三、“内转外引”筑牢园区主战场,开辟就业旺镇新渠道
普光地处巴山腹地,落后的经济现状导致劳力大量外输,“当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家乡就只有冬季”道出了多少外出务工者的心声,大部分家庭两地相隔,滋生了一些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普光镇党委政府借助现有的交通枢纽网,“筑巢引凤”、“内转外引”回引了一批民营企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缓解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问题。
内夯基石筑好创业“巢”。着力改善治安、交通、电力通信、公共卫生环境,协助回引企业解决好租房、土地流转、相关证件办理等基本事宜,划定千亩民营企业园区,实现民营企业集中发展,形成连片效应,民企园区雏形初现,先后优化电网10余条,配备环卫工人30余名,协调土地流转上千余亩,协调租房3000平方米左右。
外引企业选好领头“凤”。对辖区内成功人士进行摸底排查,将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致富能人“引”回来,确保回引企业能入驻、发展。截至目前,已回引企业近10家,其中星耀玩具厂规模达400余人,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李兰兰电子厂、张春兰电子厂规模均超过1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1000余人。
企地结合铺好致富“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模式,利用“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等培训方式,着力从手工制造、技艺雕刻、职业道德等方面入手培训,不断提升群众就业能力,激活群众奋力脱贫内生动力,逐步实现“农民”到“工人”的转变,为企业提供素质高、技能强的就业人员,全力构建普光园区就业新战场。
四、“全域布局”唱响巴人发源地,打造旅游名镇新名片
普光镇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历经三次考古发掘,揭土面积10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65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1200余件,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起,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普光镇紧扣县委县政府“加快建设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总体要求,深入挖掘巴人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新名片。
全力配合巴人遗址建设。为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巴人遗址的最大效益,罗家坝巴人遗址发现至今,开发进度相对缓慢。2013年,罗家坝遗址成功纳入国家150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2017年,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开工仪式顺利召开;2018年,罗家坝遗址河堤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并竣工;2019年,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先后征地1200余亩,迁坟38座,化解矛盾70余次,为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深入挖掘巴人历史文化。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巴人舞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普光镇作为巴人发源地,将不断挖掘巴人神话传说、巴国符号文字、巴人诗作、青铜文化、图腾文化、渔猎农耕文化等巴人文化内涵,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积极筹建巴人街、巴人文化广场、巴国城、巴人文化艺术墙、巴人文化演出团,发展巴人文化产业,开发巴人文化商品。
通篇谋划打造特色小镇。普光镇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两河环绕的独特景观、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名“2017年四川省特色小镇名单”。普光场镇和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隔河相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独有的文化旅游景观,为普光文化旅游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普光经济发展拟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增长点,更为普光镇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