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宣汉之窗 >> 特色文化 >> 土家族文化 >> 正文

土家族文化

来源:县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8-10-19     点击数: 人次

宣汉地处四川东部,位于川、陕、鄂、渝四省市交界处,是华中与西南、西北与西南的交会处和通道,也是全省最大的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三墩、漆树、渡口、龙泉等土家族乡镇。由于区位优势独特,几千年来原生态保留了土家风情,产生并传承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土家族哭嫁》《土家族孝歌》等是我县宝贵的文化财富。

宣汉土家族的发现。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宣汉还没有土家族这一说。虽然也知道前河中上游等地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口音等方面和县内其它地方有所不同,但仅认为是他们深居大山、与世隔绝罢了。到了80年代中期,百里峡的奇异风光被外界所知,特别是党的扶贫工作全面展开,一些介绍百里峡风土人情的文章经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人们发现这里和比邻的重庆、湖北等地的土家族习俗差不多。后来,相关专家在宣汉县志等文献中考证研究,经民族学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论证,认为确系土家族。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土家族聚居区设立了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个土家族乡,也有不少土家族人由于通婚、扶贫移民等原因散居全县。

土家族文化的渊源。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本文所探讨的宣汉土家族文化就是指生活在宣汉前河中上游的土家族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土家族文化是巴人文化的延续。勇武善战且能歌善舞的巴人创造了璀璨的巴人文化,但在汉朝之后神秘消失成为千古之谜。据权威学者费孝通、潘光旦等论证,现在的土家族就是巴人后裔,而宣汉土家族则成了距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最近的土家族聚居区。大家熟悉的《竹枝词》就是在《下里》《巴人》这样的歌曲上衍变而来的,《下里》《巴人》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国家级非遗名录《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正是《下里》《巴人》在今天的传承。

土家族文化的外在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从其衣食住行、语言等方面研究。首先是民居。土家族的建筑是吊脚楼,多为木结构、小青瓦,镂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吊脚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目前在百里峡地区,有代表性的土家民居已经不多,只有龙泉土家族乡水古村的向家大院等几处保存较为完好。

其次是服饰。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男: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上身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纽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布鞋。妇女: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包人字路形;上衣多为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不镶花边)或银钩(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或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宽边,领高,镶三条细边)。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蓝、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小孩的服饰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虎头帽”或“鱼尾帽”等。这些精巧的服饰,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珍品。

再就是生活习俗。土家族人最大的特点是爱唱歌,红白喜事和生产劳动都是如此。喜事哭嫁、丧事唱孝歌、薅草打唱薅草锣鼓、撑船拉纤唱船工号子、开山打石有开山号子、抬石扛木有抬工号子、割草打柴走人户也要唱山歌,看到有玩笑开的唱情妹歌等等,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电脑等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现在唱歌的人越来越少,了解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主要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险。

土家族文化的保护。虽然宣汉土家族人口只有几万人,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形成了文化孤岛,外界对其了解并不多,土家族文化影响也不大。如何保留这份独特而珍贵的文化瑰宝,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

首先,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到近几十年迅速消失的民俗是难得的文化遗产,不但不应该让种种潮流和时尚所代替,而且应该保留和恢复,相关部门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民俗旅游开发。

其次,多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继续搞好薅草锣鼓赛歌会,为激励更多年轻人打唱薅草锣鼓,县文化馆于2011年已经成功举办薅草锣鼓赛歌会,希望坚持下去;举办土家余土家族人一边劳作,一边听薅草锣鼓解乏。

门拳国际武术大赛或论坛,土家余门拳文化底蕴非常丰厚,1992年我县因此成为全国武术之乡,上世纪80、90年代曾多次成功举办武术赛事活动,近年来却鲜有此类赛事;举办土家族妇女刺绣比赛……

第三,搞好几个工程的硬件建设。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实施要求,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方案,尽快实施“土家民族风情园”、《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传习所、土家余门拳传习所等项目建设。

第四,系列推出几本书(画册)。出版《百里峡风光》大型画册,选派较高水准的摄影艺术工作者,分春、夏、秋、冬四季拍摄百里峡自然风光、土家人民俗照片,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同时作为挂历、明信片等外宣资源综合利用;出版《百里峡故事传说集》,将樊哙将军、吕后娘娘生太子系列故事,百里峡山水传说和土家族民风民情故事收集整理出版;出版《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借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把薅草锣鼓的锣鼓引子、唱词等收集公开出版,同时编写出乡土教材读本《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出版《土家族孝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孝歌》内容极其丰富,现搜集到的唱词多达数万行、二十多万字,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土家族历史和孝文化,是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