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支持IPv6

森林草原火灾灭火组织指挥手册

来源:国家林业局     发布日期:2020-12-14     点击数: 人次

第一节  灭火指挥基本内容

灭火指挥是指挥员通过运筹决策、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实现人与灭火装备器材的最佳结合,形成整体灭火行动能力并使其增值,以必需的损耗获取灭火行动的胜利,从而确保自然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灭火指挥的含义

广义上,灭火指挥是一个系统工程。就系统而言,即把森林草原灭火指挥相关的要素和全程行动归纳到一起,构成一个指挥系统。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指挥员,指挥工具,灭火人员,指挥信息分析、处理、传递,交通运输,机具装备,服务保障等。在具体功能实现上,是在发生森林草原火灾的区域,由行政权属责权利的关系所决定,也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首长和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对该区域火灾扑救工作的组织、决策、指挥、协调、控制、保障等负有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狭义上,灭火指挥是指在某行政或责任区,为达到消灭森林草原火灾的目的,该区域内地方政府、林草主管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灭火组织领导者,对灭火行动全过程进行的运筹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活动。其一,灭火指挥的主体是指挥机关指挥员及其指挥员指挥机关,客体是下级指挥员和所属灭火人员。其二,灭火指挥无论是理论分类还是实践分类,灭火指挥的内容都是灭火实践从经验到理论的总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充实,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灭火指挥的目的

灭火指挥的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利用先进科学的指挥手段,采取有效的灭火策略和灭火战法,实现对火灾的“打早、打小、打了”,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灭火指挥的原则

(一)统一领导,集中指挥。灭火行动指挥具有队伍的多样性、指挥的复杂性两个突出特点。指挥员在联指的统一指挥下,主动受领任务、参与联指指挥、内部垂直指挥,确保政令归一、密切协作、各负其责。

(二)遵循规律,科学施救。森林火灾救援是对火灾的制止、终止,而其他救援任务则基本是灾后救援。必须遵循火灾自然规律和扑救规律,把保护自身安全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由无序的人海战术向有序的协同行动转变、由冲动的悲壮救援向理智的科学救援转变、由无畏的英雄主义向敬畏的人道主义救援转变“三种理念”,提高灭火行动指挥效能。

(三)预有准备,快速反应。灭火行动指挥,旨在追求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灭火效益,强调速战速决和实现“打早、打小、打了”。“打早”,即早准备、早发现、早出动、早扑救;“打小”,即抓住小火战机,调用精干小队伍,以小损耗赢得大胜利;“打了”,即将火彻底打灭(消灭),确保余火不复燃蔓延。

(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灭火行动中,要突出主要方向和重要部位,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扑救。对于火势发展最快、火强度最高、扑救难度最大、扑救价值最大和最关键的方向,要集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最高效的装备实施攻坚,在力量充足的情况下兼顾其它方向,努力实现全面控制;对于威胁保护价值高的森林草原资源的方向,要坚持打守结合,边组织力量扑救,边开设隔离带做好点烧迎面火准备。直接扑救无法控制时,利用隔离带或实施点烧防守;对于威胁村屯、城镇、居民点和重要的民生、军事、经济目标的大火,紧急情况下必须把保护目标安全作为首选,集中全部力量围控防守,必要时迅速疏散人员、转移物资,确保重要目标安全。

(五)因情就势,活用战法。准确把握不同地段、不同时段,火情发展特点规律,宜风则风、宜水则水、宜化则化,风水化、手持工具和大型机械有机结合,最大限度提高灭火效能。一是准确把握最佳时段。在火灾初发阶段,风力小、风向有利时、火从高处向低处蔓延时、有小雨或雾使空气湿度增大时、早晚和夜间火势减弱时等条件是灭火的最佳时段,应抓住战机主动进攻,集中力量全力扑救。二是充分利用最佳地段。当火遇道路、河流和农田阻拦,或者蔓延到林缘、湿润地带、植被稀疏地带、零星积雪地带和山体阴坡等区域时,燃烧强度和发展速度会相应降低,应抓住有利战机,力争在火蔓延出该地段前实施有效控制或者彻底扑灭。三是科学运用最佳手段。对于不同火场、不同时段、不同地段的火线,应采取最佳灭火手段实施扑救,能打则打、打清结合、清守结合,在不具备直接扑打条件时,可采取围、隔、烧等战法实施间接扑打、外围控制,尔后择机直接扑打。

(六)密切协同,合力制胜。灭火行动是一项复杂工程,参战力量多元,应主动与其它参战力量搞好协同。一是明确指挥协同关系。积极协调联指明确与各参战力量的指挥协同关系,并逐级向下延伸对接,形成一体联动的指挥体系。二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主动与各方力量建立稳定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搞好协同配合,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齐心协力完成好灭火任务。三是发挥专业指导作用。有其他力量配属行动时,应实施督促、帮带和指导,确保配合默契、同步行动、合力制胜。

四、灭火指挥的任务

灭火指挥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包括: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及时掌握灭火责任区内火灾发生的特点规律,及时了解灭火队伍、装备和战斗力情况,正确分析判断和预测火灾发生发展趋势,科学合理调配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机动灵活运用灭火组织指挥策略和手段,及时有效地消灭火灾。

(一)平时主要任务

1.重点掌握“三种常识”

(1)野外生存常识。了解掌握野外宿营、取火与野炊、野外行进和野生可食性食物判别等相关常识。

(2)灭火安全常识。熟知安全职责,了解掌握灭火行动各阶段的安全操作规程。

(3)急救、自救和互救常识。了解掌握外伤、出血、骨折、烧(烫)伤、一氧化碳中毒、蛇虫咬伤等情况的前期处置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基本常识。

2.重点落实“六件事”

(1)组织火场勘察。积极协调应急、林草、资源、气象、水文、交通、经营主体等单位,利用地形图、驻地史志和日志等资料,详细勘察管护区社情、林情、交通、气象、水源等情况,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丰富完善火场资料。

(2)火险形势分析。畅通应急、气象、水文等部门信息获取渠道,了解掌握近期火险趋势、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大风日数、主风方向、风力大小,以及队伍物资器材准备、专业训练开展等情况,综合分析研判,做好有关准备。

(3)及时修订方案。结合担负任务和人员调整变动等实际,及时修订完善战备方案,确保方案操作可行。

(4)检修装备器材。提前维护保养车辆、机具、指挥通信器材、侦观器材等,及时请领报废装备器材,落实装备日检查、周保养制度,确保装备器材完好率100%。

(5)储备给养物资。结合火险形势,提前储备给养,适时调整补充,定期更换,满足灭火行动需要。

(6)定期组织演练。根据战备规定、战备计划和上级指示,适时组织战备演练。

(二) 行动主要任务

1.侦察火情,判断火势

(1)掌握火情“四项”内容

①火场最新态势。掌握当前火场面积、火线长度、火头发展主要方向、火场扑救力量的位置等。

②联指决心意图。指挥员受领任务时,要充分理解上级决心意图,明确上级对火场整体态势的把握、队伍行动方向、本级应完成的任务。

③本级任务。要清楚受领的任务是独立行动,还是协同行动;是担负攻坚突击,还是负责清理看守。根据任务划分行动小组、调整灭火机具,科学确定行动方案。

④友邻、配属力量部署位置及协同(联络)方式。首先,清楚任务区域和结合部,掌握友邻单位及联络方式,合理部署力量,实现火场无缝链接。其次,清楚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和相关注意事项,这是实现上级决心意图的关键环节。

(2)搜集火场“十个”要素

①火线长度;②火场面积;③火场气温;④火场风力风向;⑤林火种类;⑥植被类型;⑦可燃物分布;⑧道路交通;⑨重要目标分布等情况;⑩灭火力量部署位置及任务。

2.拟定方案,定下决心

(1)定下决心考虑“五个”方面

①上级意图;②林火强度及种类;③队伍及装备遂行任务能力;④友邻及配属力量部署位置及遂行任务能力;⑤接近火场的路线。

(2)下达行动命令明确“六个”要素

①火场基本情况及判断结论;②上级决心意图及本级任务;③行动编成及战法运用;④队伍指挥员位置及通信联络方式;⑤友邻和配属力量部署位置及任务区分;⑥相关保障措施。

3.调动队伍,科学部署。根据火情,合理部署力量,做到“五个严禁”:

(1)严禁在火头正前方近距离部署力量,确需向火头部署力量时,必须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并同时向两翼部署力量;

(2)严禁由山上向山下直接部署力量;

(3)严禁向梯形可燃物分布明显、易燃灌丛密集地域等危险地形部署兵力,必要时预设安全区域或选好安全撤离路线;

(4)严禁指派缺乏实战经验的指挥员单独指挥队伍灭火行动;

(5)严禁未穿戴或穿戴不齐全安全防护装备执行灭火行动。

4.组织补充,控制火场。灭火力量到位之后,灭火指挥机构和指挥员必须组织好火场人力、物力和给养补充,为第一梯次抵达火场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指挥好火场的监控和清理工作,做到打一段、保一段、安全一段,实现对火场有效控制。

5.调整部署,清理看守。有效控制火场后,要及时调整部署,重新分配任务,看守火烧迹地边缘,清理迹地内余火,切实做好火场清理看守工作。要划清任务区域,明确和落实交接点、结合部责任,严防出现空档造成“跑火”或复燃。

6.重点设防,督导检查。明火扑灭、火线控制之后,在一些地形复杂、余火量大的危险地段,火烧迹地边缘,还应重点设防,彻底消灭余火。指挥员要认真细致组织火场清理、督导和检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撤离火场,确保不留隐患。

7.组织协调,搞好保障。灭火行动情况复杂,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密切协同,做到统一政令、统一行动、统一保障。要根据灭火行动进程,及时补充给养、物资和装备,恢复灭火装备机具的良好性能,始终保持灭火队伍良好的临战状态。

8.移交火场,撤离归建。灭火行动结束后,现场指挥员要认真组织清理火场,确保火场无火、无烟、无气。严格按照撤离计划,严密组织队伍撤离火场,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灭火全程安全。

五、灭火指挥的程序

灭火指挥程序分为启动响应、组织灭火力量投送、组织灭火行动准备、组织灭火行动实施、组织撤离返营5个阶段。

(一)启动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

1.收拢人员;

2.了解火场位置、面积、植被、气温、风力风向、参战力量等;

3.指挥员在受领任务时,要掌握灭火行动初期上级的决心意图,把握火场的整体态势;

4.对可能担负任务进行预判,结合任务和行动区域的特点,有针对性做好准备工作;

5.督促检查人员、装备、给养、车辆、通信、物资等工作落实,检查装备机具和给养物资携行情况;

6.清点人员、检查个人物品携带情况,重点检查给养物资、防护装具穿着和自救物品携带等情况;

(二)组织灭火力量投送阶段的主要工作

1.明确机动路线及到达集结地域的时间;

2.明确机动中调整点、休息地域;

3.明确机动途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灭火行动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1.接近火线应把握的重点

(1)“四看”烟火判路线

①看烟判火头。看烟激烈翻滚向前,烟浓色重、下红中黄伴黑上部白,烟雾形似蘑菇云,这是高强度火在燃烧,此处多为火头;

②看烟判火翼。看烟云漂移向上,烟色时浓时淡,时见柱壮浓烟突起,烟云形似柳,这是中强度火的表现,此处多为火翼;

③看烟判火尾。看烟云色淡形似丝带、上下连线,时见旋风相伴,这是弱火在燃烧,此处多为火尾;

④看烟判火有无。看空中烟色轻淡、烟云无根,横飘天空一线,形似一条飘带,时见净空无烟,不见旋风烟柱,此处多为无火地线。

(2)接近火线“三不”要求

①火情不明先侦察;

②气象不利先等待;

③地形不利先规避。

(3)接近火线“九项”原则

①接近火线时,应当随时清点人员和装备,必要时,派出侦察组和收容组,建立通信联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情况;

②夜间接近火线时,必须携带照明器材,明确信(记)号规定,保持安全距离,增加清点人员和装备次数,行进中坚决禁止人员擅自离队;

行进途中组织休息时,应当选择安全地域,提出安全要求,加强人员管控,派出安全警戒。休息结束后,必须清点人员和装备再继续机动;

④情况不明不盲目接近火线;

⑤不从山上向山下接近火线;

⑥不从悬崖、陡坡接近火线;

⑦不从山口、鞍部接近火线;

⑧不近距离从密灌、丛林地、草塘接近火线;

⑨不逆风迎火头接近火线。

2.火情报告把握的重点

(1)情况报告要素

①火场基本情况;②联指决心意图;③本级任务;④友邻及配属力量情况;⑤火场联指开设情况。

(2)提出合理建议

①本级任务明确;②与友邻及配属力量任务区分、协同方法及指挥关系;③有关保障;④完成任务时限。

(四)组织灭火行动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

1.判明火势“五看”方法

(1)看火的外部形态,判断林火行为

①看火线。即看火线时断时续判火势。风力弱时,火线时断时续,说明地表植被分布不均,干湿不一,火线有自然熄灭现象,火场多为小火,强度低;风力强时,火线时断时续说明地势复杂,火的速度快,有飞火引发新的火线,火场多为高强度火。

看迹地。即看火线形态、迹地可燃物的残留量判火势。火线燃烧不规则,片面现象严重,残存余火量大,此处是险火区。一旦风向变化,极易引发迹地复燃,出现二次燃烧。在此灭火,要慎打细清,严防二次燃烧伤人。

③看火焰。即看火焰变化高度判火势。火焰平均高度超过1.5米,火锋有旋,左右漂移,火势随时有变。遇有这种情况,指挥员必须边看火势边观察火线周边可燃物分布与载量情况。如果火线前方植繁物燥,说明火将越来越大,这时要扩大迹地余火清理范围,提高清理质量,抓紧开设避火区,不可猛打猛冲。相反,看到火线前方周围植被稀疏潮湿,火燃烧到此必然减弱,这时要抓住战机,及时调整战法,猛打猛冲,加快灭火速度,提高灭火效益。

④看火墙厚度。即看火焰形势判火势。燃烧火焰附着地面燃烧时,如果火墙平均值超过2米以上,火的形态似波浪,滚滚向前跳跃,说明火势强、温度高、风速大。这时虽然火焰不大,但热辐射十分强烈,稍不注意,热浪辐射会在瞬间造成灭火人员皮肤烧伤和呼吸道灼伤,千万不能误判火势不大,顶火头扑打,也不能从侧翼灭火。

⑤看燃烧环境。即看火的燃烧环境判高危火势。看燃烧的火线,在地形复杂地段燃烧时,一定要注意周边是否存在受山坡林分阻挡看不见的隐火,即险火。这种情况下灭火时,火场观察员要扩大观察范围,以严防误入火险区,被大火包围受到伤害。需注意的问题是,白天看火容易将火场估测过远,火势估测过小;夜晚看火容易将火场估测过近,火势估测过大。

(2)看植被分布情况,判断林火发展态势

①看燃烧性。即看植被燃烧性的大小判火势。看植被,要看是易燃危险的可燃物,还是粗大难燃可燃物多。如易燃多难燃的少,未来火势必然燃烧速度快,易打易清。相反,火势强度大,难打难清。

②看载量。即看植物载量、质量判火势。看植被,要看地表植被载量多少,看可燃物干湿度大小。如植物载量大湿度小,未来火势必然大,难打难控。相反则小,易打好灭。

③看燃烧量。即看植被的有效燃烧量判火势。看火烧迹地内植被燃烧后的残存量多少,残存量越多,火烧迹地内片面燃烧的现象越严重。附近还有火在燃烧时,现场指挥员要高度警惕,如果灭火队员还在灭火,一定要慎打慎清,扩大清理范围,提高清理质量;如果要休息,不能选此处为休整地。临时避火休息时也要开设好安全区,时刻注意观察火场周边情况,防止因火场小气候变化,瞬间起风引发余火复燃,导致迹地二次燃烧,危害灭火队员人身安全。

(3)看天气变化,判断林火发展方向

①看天空烟云变化。看天空烟云飘向与地面火势发展方向不同,可预知火势大小。当天空烟云漂移方向与火势发展方向相同时,说明火场火势发展趋势稳定,利于部署灭火;反之,说明火场火势发展趋势不稳定,不利于部署灭火。在火线灭火时,要防止火场乱流风导致火势突变。

②看火场小气候变化。由于地形和火场小气候的变化影响,指挥员不容易判断火的燃烧方向与主风向是否一致,如果指挥员只看眼前,不看周边,不细致观察火场上空烟的变化情况,就会导致指挥员判断失误,增加灭火难度,使队伍误入险境。

(4)看地形变化,判断战法运用

看火场周边的地形地貌,预判火场地形变化对林火行为的影响,牢牢把握最佳地段、最佳时段,灵活运用战法实施有效灭火。如果遇到地形复杂地段时,一定要慢打细清多观察,尽量避开不利地形。

(5)看人员装备,判断灭火效能

①人员要科学编组。人员编组要区分责任,明确任务。把体能好、技能强、实战经验丰富的人员编入攻坚组,将技能弱、经验少的人员编入清理组或保障组,确保科学使用力量。

②装备要携带齐全。根据火行为特点和火场态势,按照该带的装备一样不少、不该带的装备一件不多原则,带齐所需装备器材,所需物资要足量备实,油料、给养保障不足,不能盲目进入火场。

③人员与装备要科学组合。要根据火势动态变化适时调整力量编组和人装组合,发挥人装结合的最大效能。

2.预判高危火环境“五种”方法

(1)观火势。燃烧火线上的火舌旋转、跳跃,并向上窜;平均火焰高度快速发展为1.5米以上,平均火墙厚度瞬间发展变化在1.5-3米以上;

(2)看烟势。浓烟激烈翻卷向上,烟色黄黑伴暗红,下黑中黄上部白,烟迹形似蘑菇云;

(3)听声变。远听闷雷轰鸣,近听噼啪声响;

(4)看周边。瞬间烟尘弥漫,近物10米难辨;风向不稳多变,风力加大有旋,空中火星飞舞,身边炭灰飘落;

(5)身感受。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热浪扑脸。

3.扑打火线“十二项”安全规程

(1)指挥员应掌握火场态势,明确各灭火队伍任务、协同关系和安全措施,严密组织灭火行动,沉着果断,冷静处置火场险情;

(2)火场安全监测员应实时观察火情,加强险情监测,适时向指挥员报告火场情况,提出扑救建议,发现险情立即报告;

(3)严禁单人行动或擅自脱离火线;

(4)严禁迎面扑打火头,应先集中力量降低火势,具备靠近扑打条件时,再从火头侧翼扑打;

(5)严禁直接靠近扑打树冠火;

(6)严禁在情况不明的地下火火场内行走;

(7)在无依托条件和三级以上风力天气时,严禁实施以火攻火;

(8)在枯立木、滚石较多区域灭火时,应加强观察警戒;

(9)扑救高强度林火或开设隔离带时,应预设安全区;

(10)悬崖地段散布的火点,严禁直接接近扑打;

(11)夜间清理火场及返回营地时,应当沿扑灭火线原路返回,并使用照明器材,适时清点人员装备;

(12)灭火机具加注油料时,应关闭发动机后在扑灭火线的侧后方20米处实施,禁止在火线附近和火烧迹地内加油;应擦拭干净机具外表的油迹,离开加油地启动;应经常检查加油设备密封情况,接近火场后加油员必须在灭火队员侧后方至少20米处手提跟进;遇大火袭击时,应迅速扔掉油桶。

4.宿营地选择“八项”原则

(1)不选择在高而多风的山脊、暴风暴雨时易形成山洪的深谷或干涸的河床、迎风口、阴坡处、小沟塘、密林地,应尽量选择在空旷、背风、附近有烧材的山脚下。

(2)远离独立大树,避免遇有雷雨天气遭受雷击。

(3)远离水边,防止污染水源及避免水位上升、涨潮或风浪带来危险;应在不污染水源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山泉或其它新鲜水源。

(4)远离蚁丘、有毒植物、蛇虫以及可能有野兽出没区域。

(5)远离地面光滑、凹凸不平地段;尽可能选择易于开设和利于舒适睡眠的平坦或近似平坦的地形。

(6)远离洼地或沼泽区,以避免蚊虫及防止露营用具受潮;尽可能选在朝阳方向或日照时间较长的区域。

(7)远离悬崖边、突出的大石地段。

(8)与火线的距离应在能够保证营地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靠近火线;选择净空条件好的地方或离净空条件好较近的地域,以便于直升机起落。

(五)组织撤离返营阶段的主要工作

1.火场移交把握的重点

移交火场时,应办理火场交接手续。火场交接书主要内容:火场名称、交接地段起止点坐标、基本情况、交接时间、待办事项等,由交接双方单位负责人签名注时,并存根备案。

2.组织撤离(转场)的重点

(1)制定撤离(转场)计划,明确集结地点、撤离(转场)时间、路线、方式等;

(2)认真清点人员装备;

(3)及时补充装备给养;

(4)报告撤离(转场)情况;

(5)组织撤离(转场),保持机动中通信联络畅通,确保不间断指挥;

(6)及时报告归建(转场)情况。

3.队伍归建后把握的重点

(1)完善灭火作战档案;

(2)检修、补充装备物资。

第二节  灭火指挥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

科学规范、切合实际和准确无误的灭火指挥,是取得灭火行动全胜的关键因素,重点做到“一个清楚”“两个熟悉”“三个了解”“四个明白”“五个做到”“六个掌握”。

一、一个清楚

“一个清楚”,即任务清楚。作为指挥员,首先必须清楚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既要知道平时任务,又要知道战时任务,有哪些具体工作需要落实,有哪些环节需要重点把握,特别是在一线组织灭火行动,要清楚带领队伍去干什么,是去消灭火头,还是清理火线,或是策应支援,一定要清清楚楚,决不能模棱两可。

二、两个熟悉

“两个熟悉”,即熟悉任务区域内林火行为变化特点,熟悉所属灭火队伍的灭火能力。

(一)熟悉任务区域内林火行为变化特点。这是各级指挥员做好指挥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对指挥员内在素质的要求。指挥员熟悉火灾成因、发展规律,才能灵活运用灭火战法;只有熟悉和掌握林火行为特点,才能心中有数,打有准备之仗,做到忙而不乱、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火场。

(二)熟悉所属灭火队伍的灭火能力。熟悉灭火队伍的灭火技能状况,是科学指挥、合理部署、夺取灭火行动胜利的基础。哪些队伍是尖刀、是拳头,哪些队伍比较有经验,哪些队伍善于打持久战,哪些队伍突击能力强,哪些队伍适宜作预备队,这些基本情况都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指挥员实现灭火决心意图的重要保证。

三、三个了解

“三个了解”,即了解上级意图,了解火势动态,了解周边友邻。

“三个了解”是指挥员指挥灭火行动、定下决心的基础。不了解上级意图,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不了解火场火势发展动态情况,就是盲目蛮干甚至是白干;不了解周边友邻情况,就无法协同作战,就有可能打乱仗。火场实践中,不知道上级意图,见火就灭,不分主次,有可能灭“圈内火”,行动徒劳;见火就冲,不顾危险,结果火没消灭,甚至被火袭击;见火就怕,按兵不动,结果失去战机,扩大火势;见火就放,盲目点火,结果造成混乱,危及友邻。这些情况,都与“三个不了解”有直接关系,最终影响整个战局。

四、四个明白

“四个明白”,即明白自己责任,明白灭火战法,明白装备性能,明白火场险境。

(一)明白自己责任。明白自己的责任是对指挥员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灭火任务完成和灭火队员安全,保证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少受损失的重要保证。火场实践中,指挥员是灭火队伍的“顶梁柱”、队员的“主心骨”。如果指挥员不知道责任是什么,只知道身先士卒领着干,不善于指挥,不注重发挥团体攻坚作用,就不是称职的指挥员。这就要求指挥员必须清清楚楚明白肩上的责任,认认真真履行肩负的职责,既不能盲目蛮干,也不能冲动乱干,必须忠于职守、按行规干。

(二)明白灭火战法。作为一名指挥员,面对一场火灾,必须真正明白怎么消灭它最有效,用什么样的灭火战法和手段最适用。在不同的地形、植被、气候、时间条件下,林火的行为表现、火场的危险程度、灭火的难易程度都不同,需要指挥员机动灵活运用战法,不断调整灭火方式和力量、装备资源。要切实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能够根据火势变化,及时调整力量部署和改变战术战法;二是必须能够面对火场火势突变组织火场避险,确保人身安全;三是必须对所属力量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安全迅速地完成灭火任务。

(三)明白装备性能。指挥员要对所用装备性能和数量状况了如指掌,能针对火场势态变化及时调整和配置力量,实现人装有机结合,形成较强的战斗力。

(四)明白火场险境。明白火场险境是确保灭火队员人身安全的重要前提,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灭火队员的宝贵生命为代价。作为指挥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白任何林分的价值都不能与人的生命相比的道理,明白火场高危险环境的条件和特征,明白遇有险情时如何组织有效的紧急避险方法,做到准确判断险情、险段,及时有效地指挥好火场紧急避险,确保“任务完成好、人员无伤亡”。

五、五个做到

“五个做到”,即做到预有准备、做到周密部署、做到机智果断、做到活用战法、做到上下同心。

(一)做到预有准备。灭火行动不仅是一次救灾的过程,更是一场艰苦危险的战斗。指挥员事先必须准备充分,并根据火灾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灭火预案,落实灭火队员的责任分工及装备物资,抓好针对性训练和演练,确保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正确指挥灭火行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二)做到周密部署。扑救森林火灾,从指挥的角度讲,首先,要对火灾生成环境进行研究,对林火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做出调配人员装备、准备组织灭火行动、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正确决策;其次,指挥员要因地制宜,根据火场态势发展变化,不断调整部署,做到周密、科学组织;再次,指挥员要时刻观察植被、地形地貌、风向变化和火势变化,对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心中有数,处置方法胸有成竹,做到忙而不乱、临危不惧和遇险不惊。

(三)做到机智果断。森林草原火灾具有很强的突变性,不同情况形成不同的战机,指挥员必须头脑清醒、临危不乱,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先进的决策手段,对火情、林情、社情、气象及我(友)情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善于捕捉有利的灭火战机,准确定下决心,果断指挥灭火行动,加强对灭火行动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效掌控,确保灭火行动指挥科学高效。

(四)做到活用战法。由于火灾发生的地点、时间、燃烧环境不同,林火行为表现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火势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组织扑救才有效。也就是说,指挥员既要懂战法,更要会用战法,才能提高灭火效率。

(五)做到上下同心。灭火行动是一项特殊的、有组织的群体性活动,具有目的性、强制性特点,加之火场环境十分艰苦、危险和复杂,指挥员必须和灭火人员上下同心,确保实现灭火行动目的。无论是火场大小和人员多少,指挥员都必须始终是整个队伍的核心,必须做到有权威、有智谋、有感召力。指挥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灭火指挥素养,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作风,带动感染部属,圆满高效完成灭火任务。

六、六个掌握

“六个掌握”,即掌握火场态势、掌握判断方法、掌握指挥权力、掌握人员装备、掌握灭火效益、掌握人装安全。

(一)掌握火场态势。燃烧变化的火场环境会使燃烧的火线火势变化无常,不同火场模式、不同灭火规则,都会增加现场灭火行动难度和灭火行动危险性,甚至还将严重影响灭火速度。指挥员一定要不断了解掌握火场火势形态和发展趋势,沉着冷静正确指挥,合理调整灭火战法、科学部署力量、抓住最佳战机,千万不可在火场态势不明的情况下,盲目组织冲击,顶火而战,更不能怕烟呛火烤,脱离火烧迹地,导致指战员误入险境。指挥员必须及时准确将现地火场态势及时向友邻通报和向上级报告,以便利于指挥、利于协同、利于提高灭火行动效率。

(二)掌握判断方法。准确的判断是取胜的前提,是定下决心的依据。判断失误必然要误时误事,必然会人为增加灭火困难,加大人力物力损耗,加重灾害损失。指挥员一定要通过现地观察火场地形、可燃物、火场温湿度情况,凭经验判断火势大小及灭火行动的难易程度,综合分析研判燃烧火线火行为形态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实施精准正确决策与组织指挥,达到低耗高效的灭火效果。

(三)掌握指挥权力。灭火实践中,指挥员在火场上必须做到权力高度集中,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保障、统一纪律。一定要根据所负的责任大小及隶属关系和协同关系的序列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对其人员装备、力量调整部署、后勤保障供给、灭火行动手段进行不间断地指挥控制,确保灭火行动的胜利。

(四)掌握人员装备。在灭火过程中,指挥员对灭火队伍人员装备数量的多少和灭火队伍人员能力素质的掌握,就是指挥员对所领导的灭火力量、战斗能力的准确把握,就有了对灭火效率的正确预测,就能正确地实施有效的灭火战法,提高灭火效率。

(五)掌握灭火效益。火场实践中,指挥员对灭火队员指挥失控和不考虑灭火队员承受任务能力的大小,对火线火是否该打、怎么打,不能做出准确效益评估,经常会出现有火打不灭,明火灭得快、后续清理跟不上,打清不协调、余火多、复燃快的局面,有时还会引发迹地二次燃烧,最终导致劳民伤财、士气受损、指挥失信、灭火行动无效益的结果。灭火行动时,灭火速度一定要超过火线蔓延速度,灭火速度越快,控制能力越强,扑救效益越好,否则处于被动灭火,达不到灭火效益或效益不佳。

(六)掌握人装安全。灭火行动中,指挥员一定要将灭火人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指挥员的重要责任,也是保证灭火任务完成的第一要务。要坚决做到“三个绝不”,即绝不蛮干冒进、绝不犹豫不决、绝不被动避险。

第三节  指挥员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灭火行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必须着眼全局思考谋划,超前做好各项准备,加强要素对接协同,确保集中统一、步调一致。通常应重点把握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重点做好预案、行动和生存保障四项准备。

(一)预案准备。重点落实3项要求:

1.编组要实际,既要满足灭火行动需要,又要符合人员装备实际,做到组织指挥有准备,人员装备有落实。

2.编成要实用,既要定人、定装、定物、定位,又要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做到实案实备。

3.内容要熟悉,既要按预案落实责任,开展经常性训练演练,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做到熟悉任务、熟悉流程、熟悉位置。

(二)行动准备。重点熟知4项方面:

1.熟知气象信息。多渠道、多手段获取和掌握当地林火预警监测气象信息,提前了解火险等级、火灾区当天和3天后气象要素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把握主动。

2.熟知装备性能。熟练掌握灭火装备性能参数和数质量情况,大力开展人装结合训练,加强装备维护保养培训,达到“三熟悉、四会”要求,最大限度发挥装备最佳灭火效能。

3.熟知通信保障。加强通信保障要素培训和融合训练,熟悉通信指挥手段、方式和通信器材性能及数质量情况,做到全时通、全域通,保证通联顺畅、随叫随到。

4.熟知火场“七情”。熟知火情、林情、地情、社情、气象、我情、友邻情况。

(三)生存准备。重点落实4项措施:

1.熟悉野外生存常识。要按照待命休整吃的好、睡的香,灭火行动饮食有保障的要求,既考虑单个队员携行限量,又要保证火线作业24小时饮食供应,使灭火队员的体力消耗及时得到补充和恢复。要科学饮水,适当控制饮水量,既不能缺水饥渴也不能过多饮水而影响体力,如果过量饮水,就会越喝越能喝、越喝越体虚。防护服装要穿大不穿小,穿棉不穿纤维尼龙,鞋子要合脚适宜野外行走,防护装备和毛巾、口罩等必不可少。    2.搞好装备物资准备。按照装备定位、物资定量、管理定责、保障定点要求,确保灭火行动所需的机具、车辆、油料、被装、药品和器材等及时到位。

3.掌握防病急救常识。认真开展防病常识教育和自救互救训练,及时补充单个队员急救药品,备齐备足灼伤、烧伤、感冒、高烧、拉肚子和防蚊虫叮咬等常用药品,掌握摔伤、虚脱、食物中毒等救治方法。

4.注意野外饮食安全。搞好饮食安全常识教育,提高野生动植物辨识能力,明确野外生存注意事项,严禁随意采摘、捕食野生动植物,严禁饮用未经处理的臭水污水,严禁用不洁净编织袋、化肥袋等装运食物。

二、行动实施阶段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关键把握九个环节,即指、看、算、决、突、打、烧、清、守。

(一) 把握原则,谋划指挥。“指”,即谋划好指挥,正确把握4项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一切灭火行动都要以灭火队员的人身安全为首要,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指挥灭火行动,实现安全高效灭火。

2.身先士卒,跟进指挥。指挥员要始终保持最佳指挥状态,做到危险时刻冲在前,困难时刻走在前,休整时刻乐在前,关键时刻想在前,时刻用言行影响部属、激励部属。要亲临火线、跟进指挥,根据火势变化,及时调整力量编组,科学运用技战术,严密指挥行动,确保上级意图实现和任务完成。

3.活用战法,速战速决。按照小火当大火打、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原则,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运用战法组织指挥灭火行动。

4.每战必胜,完全彻底。坚持重兵投入、量险用兵,集中力量灭火,不打添油战;坚持边打、边清、边守,区分层次行动、责任明确、贯穿一线,巩固一段,安全一段,不打疲劳战;坚持打一段,灭一段,守一段,保一段,不打反复战。

(二)善于观察,正确判断。“看”,即观察和判断,使火场情况更清楚,决策更准确,指挥更严密,战法更适用,灭火更安全。

1.看烟。主要看烟的远近、色彩、浓稀、走向、速度等变化特征,分析判断火势大小。

2.看火。主要看火蔓延速度、火线长短、火焰高度和火墙厚度,研判林火行为和火场态势。

3.看植被。主要看火场上植被类型分布有哪些特点,就能知道未来火行为的发展特征和未来火势大小,就能有针对性运用战法手段,科学合理部署灭火力量,正确选择突入火线的开进路线。

4.看地形。主要看火场地形变化。地形的变化,决定着火场小气候和植被的变化,对火行为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火线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火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为火怎么打提供了决策依据。

5.看人员和装备。主要看灭火队伍的战斗能力。在同一个火场上,灭火队伍的多样性、战斗能力的差异性和装备的强弱不同,都决定着灭火效益的高低。

(三)科学预测,准确估算。“算”,即准确预测和估算,算火线长度、算火线蔓延速度、算灭火任务量、算灭火效率。

1.根据火场态势算火场火势大小分布量。林火燃烧时间超过1小时,火场模式将随地形、植被分布、干湿度和风力风向的作用发生变化,火线也将由最初的闭合式转为开放式,形成三个火势不同的燃烧区。一是高温段,即火头的发展方向段,火行为表现为火大火猛,燃烧速度快,火线较短,燃烧的火线长度约占总燃烧火线长度的10%左右;二是中温段,即火头两翼火线和火场尾翼部分火线,火行为表现为燃烧速度慢,燃烧火线平稳,火线较长,不规则,火线长度约占点火线长度的60%;三是低温段,即火线自然熄灭和未燃烧段,火行为表现为暗火多,明火少,部分区域内有少量余火,火线长度约占总长度的30%。

2.根据上级命令算灭火的队员数量。根据上级通报的火场的面积、风力、风向和火场植被条件,估算出火的蔓延速度和灭火的任务量,提前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尤其要对灭火力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战斗编组,确保科学布置,打有准备之仗。

3.根据目测结合经验算灭火效率。指挥员在进入火场前,通过看烟火形态,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火线总长度。再通过看三个区段火,单位时间内分别向周边的蔓延速度,测算出灭火的任务量有多大;根据任务量大小、所需力量多少,算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火扑灭。即,通过火线的蔓延速度和灭火力量的灭火速度之比,测算出灭火需要的时间。如果灭火速度与火线蔓延速度相等,火是不易扑灭的;灭火速度大于火线燃烧蔓延速度,灭火速度越快,火灭得就越快。相反,灭火速度慢于燃烧速度,火是不可能扑灭的。例如:在某一个火场,火线长度500米,火线蔓延的线速度和面速度平均值为100米/小时,如果用1个30人的灭火分队沿火线扑打,灭火速度100米/小时,那么这条500米火线是永远扑不灭的,要想将火线扑灭,增加1个分队5个小时能将火扑灭,增加5个分队1个小时就能把火扑灭。这种方法是一种经验概算法,也是分队指挥员在灭火过程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和方法。

(四)全面科学,果断决策。“决”,即依据火场实际情况定下决心,科学果断进行决策。每次行动定下决心都要考虑灭火行动全局,有利于灭火行动全局的决心要果断下达,不利于灭火行动全局的决心决不能随意下达,不能因局部利益导致错误决策而影响全局。

(五)正确选定,准确突破。“突”,即准确选择突入火线的切入点。

1.选择突破口“五不”原则

(1)选弱不选强。选择突入点时,要选择火势强度低的地段突入,不能选择火势强度大的地段作为突入点。

(2)选疏不选密。选择突入火线的行进路线和突入点,一定要尽量避开植物繁杂、林分密度大的地段,避开危险区,选择植物稀少的地段作为突入点。

(3)选平不选坡。选择突入火线的行进路线和突入点,一定要尽量选择地势较平、避开地形复杂地段作为突入点。

(4)选湿不选干。选择突入火线的行进路线和突入点,要尽量选择植被较潮湿的区段,即背阴潮湿区;尽量避开植被干燥区段,即朝阳迎风区。

(5)选稳不选急。突入行动不能急于求成,千万不可命令灭火队伍跑步突入火线,要在稳中求进,稳中求安,严防突入时体力过度消耗,确保遇有险情时灭火人员能及时应变。

2.突破火线“三种”常用方法

(1)无火缺口突入法。指选择无火和火线熄灭地段突入火线。

(2)打开缺口突入法。指选择火势较弱地段,综合使用灭火机具和装备,采取炸、吹、浇、烧、打等多种手段集中打开缺口突入。

(3)借助依托突入法。指借助河流、道路和无植被区,贴近火线展开灭火的一种方法。能侧翼借助的,不迎火借助;能顺风借助的,不逆风借助;能在平处借助的,不在坡地借助。

3.突破火线“六突、六不突”要求

(1)从火线侧翼突破,不从火头逆风处突破;

(2)从火脊弱点突破,不从火谷险区处突破;

(3)从山下向上突破,不从山上向下处突破;

(4)从成林边缘突破,不从灌幼密林处突破;

(5)从宽平之地突破,不从窄沟狭谷处突破;

(6)从依托之处突破,不从植被茂密处突破。

(六)善用战法,灵活扑打。“打”,即灵活打、快速打、彻底打和先控制后消灭,坚持“五打、五不”:

1.紧贴火线灵活打,强火慎打不蛮干;

2.火尾突入超越打,弱火快打不草率;

3.依托迹地分段打,相对分开不零散;

4.多种战法并用打,快打细清不留患;

5.边看边听边扑打,遇有险情不忙乱。

(七)以火攻火,科学点烧。“烧”,即正确运用以火攻火、科学点烧的战术。

1.点烧应把握的“四个问题”

(1)采用火攻灭火时,各灭火组应协同作战。除组织点火组外还应组织扑打组、清理组及看守组。点火组人员要由有丰富点火经验的人员担任。

(2)在利用公路、铁路等作为控制线时,要在点烧前对桥梁和涵洞下的可燃物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从桥梁、涵洞跑火。

(3)当可燃物条件不利时,例如幼林、针叶异龄林、森林可燃物密集且载量较大时,要集中一定数量的灭火力量。

(4)当地形条件不利时,例如鞍状地带、空气易出现乱流的地方、控制线的转弯处,都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点烧应掌握的“五种方法”

(1)带状点烧方法。指以控制线作为依托,在控制线的内侧,沿控制线平行的方向,连续点烧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常用的一种火攻灭火技术,具有安全、点烧速度快和效果好等特点,主要在控制线(如河流、公路、铁路等)条件好的情况下使用。

(2)梯状点烧方法。指以控制线为依托,在控制线内侧由外向里的不同位置上分别进行点烧,使点烧形状呈阶梯状的一种点烧技术。梯状点烧技术主要在控制线宽度不够,气象条件不利,但又需在短时间内烧出较宽隔离带的地段采用。

(3)垂直点烧方法。指在控制线内侧一定距离,由几名点火手同时或交替向控制线一方进行纵向点烧的一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可燃物载量较小,控制线条件较好的地段。

(4)直角梳状点烧方法。是垂直点烧技术的一种变形。适用于可燃物载量特别少,控制条件特别好的地段。

(5)封闭式点烧方法。指在控制线内侧沿控制线平行方向逐层点烧的一种技术,属于多层带状点烧技术。适用于可燃物载量大,控制线条件差,地形条件不利及风速较大的地段。

3.点烧应掌握的“五种情况”

(1)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快清慢点;

(2)顺风点烧,快点快清,逆风点烧,慎点细清;

(3)风力4级以上,不点逆风火,不点侧风火,风向不定禁止点烧;

(4)火下山时,从山下向山上迎火点烧;

(5)逆风时,距离50米从上风头向下风处顺风点烧。

(八)彻底清理,不留隐患。“清”,即清理余火。

1.清理火场“五点要求”

(1)清理前,应当根据火线情况,区分重点科学编组,明确任务和责任区分;

(2)加强火场监测,随时注意火场风力、风向变化情况;

(3)加强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清除隐患;

(4)必须沿火线由外向内清理,未经监测不得擅自进入火烧迹地内清理;

(5)在火线边缘休息时,必须派出警戒观察哨,发现异常立即报告。

2.清理火场“四种方式”

(1)分段清理。通常在清理区域较大、力量较多、地形复杂时采用。实施方法是将清理区域划成若干地段,然后分散清理。清理时,注意各地段接合部的保障,防止出现死角。

(2)巡回清理。通常在清理区域可燃物构成复杂,发生复燃可能性较大时采用。实施方法是在清理重点地段的基础上,将灭火队伍力量编成若干梯队依次派出反复清理。

(3)分组清理。通常在清理区域险点较多时采用。实施方法是将灭火队伍力量编成若干小组,明确各组清理位置。

(4)重点清理。通常在清理区域内站杆、倒木等难以短时间清理的隐患点,要重点派出力量清理,防止产生有焰燃烧,造成复燃。

3.清理火场“四种方法”

(1)跟进扑打由边向内纵深清;

(2)危险地段分片展开彻底清;

(3)复杂地形片面燃烧慎重清;

(4)塔头地块地下燃烧挖开清。

(九)严守细查,防止复燃。“守”,即看守火场。

1.看守火场“六点要求”

(1)要按配置力量,定人定位定标准,重点难段死看死守;

(2)明确地段看守责任,接合部位相互配合、重点看守;

(3)要定点看守和巡查看守相结合,严禁只定点看守而不巡查看守;

(4)要明确责任人,火场交接签署责任书;

(5)要严防看守用火跑火,看守巡查不离迹地边缘;

(6)要经上级验收火场合格后,看守人员方可奉命撤离。

2.看守火场“四种方式”

(1)分段看守。通常在火场面积较大,看守力量较多时,将火场分为若干片段,明确责任,定人定目标,保证火场不复燃。

(2)定点看守。通常在火场情况复杂或火场局部复燃可能性较大时,向易复燃地段派出较多的力量驻守。

(3)巡查看守。通常在单独看守某一火场或在上级编成内看守某一段火线时,将灭火队伍力量编成若干梯队,依次派出反复巡查,保证火场不复燃。

(4)瞭望看守。通常用于火场周围有制高点,且火场气象、地形、植被条件不利于复燃时,向制高点派出观察哨,密切注意火场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3.看守火场“四种方法”

(1)分段包干,责任到人:

(2)全线封控,不留缺口;

(3)迹地巡查,纵深到边;

(4)居高瞭望,飞机巡护。

三、行动结束阶段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重点把握5个方面:

(一)认真清点人员装备。火灾扑灭后,灭火人员归建心切容易忙乱而引发问题。指挥员要保持清醒头脑,认真组织清点人员装备,防止丢失和遗漏装备物资。清点时,人要数到人头,装备要查到每件,做到不落一人、不失一物。

(二)彻底熄灭生活用火和清理生活垃圾。灭火队伍撤离宿营地前,野外生活用火要彻底熄灭,防止引发新的林火险情。要组织专人彻底清理生活垃圾,不可降解的垃圾应分装带走,扔到垃圾回收点,可降解的垃圾应挖坑深埋,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三)及时补充给养装备。灭火队伍撤离前,要认真检修装备,及时补充给养和油料等物资,保证遇有情况快速反应、连续作战。

(四)抓好归建途中安全。灭火人员经过连续作战,完成灭火任务后,容易出现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现象,加之身心疲惫,精力分散,极易出现安全隐患。指挥员必须认真搞好安全教育,强调注意事项,落实各类安全人员和责任,反复检查督促,确保灭火队伍安全归建。

(五)搞好任务一战一评。灭火队伍归建后,要重点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评估行动效益,不断丰富实战经验,查找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常见的违规作业、有装不用、防护不严、有禁不止等问题,认真加以解决和改正,切实提高灭火队员的纪律观念和防护能力,严防伤亡事故的发生。

分享到: